地区: 郑州 | 开封 | 洛阳 | 平顶山 | 安阳 | 鹤壁 | 新乡 | 焦作 | 濮阳 | 许昌 | 漯河 | 三门峡 | 商丘 | 周口 | 驻马店 | 南阳 | 信阳 | 济源 |
当前位置: 河南成人高考网 > 专升本学习资料 > 文章详情

2020年河南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第三章考点(3)

来自:河南成人高考网
时间:2020-09-12


导读:在河南成人高考专升本层次的考试中政治是一门必考科目,河南成人高考网为考生整理了本课程的知识点详解和练习题解析以供考生复习参考。


第三章 事物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


考纲解读:本章节要求考生了解联系、发展、矛盾、质变、量变、否定等基本概念;理解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唯物辩证法基本规律的主要内容、唯物辩证法诸范畴及其辩证关系;能运用辩证的思维方法分析、解决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现实问题。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一、现象与本质
(一)现象与本质的含义
现象与本质是揭示客观事物外部联系与内部联系的一对哲学范畴。现象是指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是事物的外在表现。现象有真象和假象的区别,真象是从正面直接表现本质的现象,假象则是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本质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部联系。本质是由事物内部所固有的特殊矛盾决定的。本质和规律是同等程度的范畴,认识了事物的本质,也就把握了事物的发展规律。
(二)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
现象与本质是既相对立又相统一的关系。
二者的对立主要表现为:①现象显露于事物的外部,可以为人们的感官直接感知;本质深藏于事物的内部,只有靠抽象思维才能把握。②现象是多变易逝的,本质是相对稳定的。③现象比本质丰富、生动,本质比现象普遍、深刻。④现象是具体的、多种多样的,本质则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共同的东西。
二者的统一主要表现在:第一,现象不能脱离本质,本质是现象的根据,本质决定着现象,并通过一定的现象显示自己的存在。第二,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任何事物的本质都要通过某种现象表现出来。
(三)现象与本质范畴的方法论意义
现象和本质辩证关系的原理,对于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首先,现象和本质的对立,决定了科学认识和研究的必要性。认识不能停留在事物的表面现象上,更不能被假象所迷惑,而是要通过科学研究揭示事物的本质。其次,现象和本质的统一,决定了科学认识和研究的可能性。任何现象都从一定方面表现本质,只能通过对现象的研究才能达到并深化对本质的认识,绝不能离开现象凭空想象事物的本质。

二、形式与内容
(一)形式与内容的含义
形式与内容是揭示事物内在要素及其结构和表现方式的一对范畴。内容是指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形式是指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内容的方式。任何事物都有外在形式和内在形式,这里所讲的形式是指与事物的内容有本质联系的内在形式。
(二)形式与内容的辩证关系
第一,形式与内容的对立统一。二者的对立,一方面是指形式与内容在一定关系上的区别是确定的,不能混淆;另一方面是指内容是活跃易变的,形式是相对稳定的。二者的统一,一方面是指形式与内容相互依存,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一定内容和一定形式的统一体;另一方面是指形式与内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第二,形式与内容的相互作用。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第三,形式与内容的矛盾运动。活跃易变的内容与相对稳定的形式形成了二者的矛盾及矛盾运动。这种矛盾运动表现为:形式对内容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以新形式取代旧形式实现新的基本适合的不断发展。
(三)形式与内容辩证关系原理的实践意义
第一,根据内容决定形式的原理,我们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要特别注重事物的内容,反对片面追求形式而忽视内容的形式主义。第二,根据形式对内容的反作用原理,还应重视形式的作用,反对形式虚无主义。第三,根据形式与内容矛盾运动的原理,当形式对内容起促进作用时,要保持形式的相对稳定性;当形式不适合内容、甚至阻碍内容发展需要时,就要抛弃旧形式、选择和创造新形式,以适应内容发展的需要。
三、原因与结果
(一)原因与结果的含义
原因与结果是揭示世界普遍联系中事物前后相继、彼此制约的一对范畴。原因是指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结果是指由一定现象引起的现象。事物之间这种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就是因果联系。原因与结果之间具有时间的顺序性或前后相继性,即原因总是在先,结果总是在后;同时它们之间存在着引起和被引起的必然联系。原因和结果具有客观性。原因和结果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联系。承认因果联系的客观普遍性,是唯物主义的决定论。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者否认因果联系的客观普遍性,他们有两种表现:一是唯意志论,认为因果联系是人的主观意志的产物,这是唯心主义的非决定论;另一种是神学目的论,把原因归结为根本不存在的某种神灵,这必然导致宿命论和宗教迷信的“因果报应”论。

(二)原因与结果的辩证关系
原因和结果的对立是指,二者在一定范围内的区别是确定的,原因就是原因,结果就是结果,不能倒因为果或倒果为因。原因和结果的统一是指,它们之间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二者的相互依存表现为:没有无因之果,也没有无果之因,因果双方失去一方另一方就不可能存在。二者的相互转化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在事物无限发展的链条上,同一种现象在一种关系上是原因,在另一种关系上则是结果;另一种情况是二者相互作用,互为因果。因果联系的普遍性是指,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无不处在一定的因果联系之中,根本不存在没有原因的纯粹结果,也不存在不产生任何结果的纯粹原因。因果联系也是复杂多样的,有一因多果、同因异果、一果多因、同果异因、多因多果、复合因果等。
(三)因果联系原理的实践意义
因果联系对于人们的认识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正确认识和掌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的规律,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才能科学地总结经验教训,提高预见性,有利于实践的成功。
四、必然性与偶然性
(一)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含义
必然性与偶然性是揭示事物发生、发展和灭亡的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必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合乎规律的、一定要发生的、确定不移的趋势。偶然性是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非必定发生的不确定的趋势。

(二)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关系
必然性与偶然性是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二者的对立主要表现在:必然性是由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决定的,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决定事物发展的前途和方向,是必定要发生的趋势;偶然性是由事物的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决定的,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从属地位,只能起加速和延缓作用,是不一定要发生的趋势。二者的统一主要表现在: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和补充;偶然性背后总是隐藏着必然性,必然性是偶然性的支配力量;必然性与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一定范围内是必然性的东西,在另一范围内就会成为偶然性的东西,反之亦然。在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上,一要反对唯心主义,它否认事物发展的必然性,把一切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看作是无规律可循的纯粹偶然性的东西,其结果必然陷人唯意志论的泥潭;二要反对形而上学机械论,它只承认必然性而否认偶然性,把事物发展的一切细节都看成是必然的,人们只能听任必然性的摆布,做必然性的奴隶。
(三)必然性与偶然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正确认识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对于实际工作,特别是对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把握必然性是认识和实践的基础。必然性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和趋势,科学研究的主要任务就在于通过大量的偶然现象揭示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必须重视偶然性的作用。在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中,要区分不同的偶然性,利用有利的偶然性,防止和消除不利的偶然因素对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的危害。

五、可能性与现实性
(一)可能性与现实性的含义
可能性与现实性是揭示事物发展的必然性由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的哲学范畴。现实性是指现实存在的事物及其所具备的内在根据和外在条件的综合。事物的现实性是由其内部的必然性决定的。可能性是指事物依据其内在根据和外在条件有可能转化为其他事物的种种趋势,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由于事物联系的复杂多样性,我们要区分可能性与不可能性、现实可能性和抽象可能性、好的可能性和坏的可能性、不同程度的可能性。
(二)可能性与现实性的辩证关系
可能性与现实性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二者的对立和区别:现实性是事物内在根据和外在条件的综合,是已经实现了的可能性。可能性是事物发展有其内在根据的种种趋势,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二者的统一:一是指它们是相互依存的,任何现实事物都是由可能性转化而来的,是实现了的可能性,而可能性则以现实性为基础,存在于现实性之中;二是指它们是相互转化的,现实事物是由可能性转化而来的,它又存在着未来发展的种种可能性,一旦具备条件,又会转化为新的现实。
(三)可能性与现实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可能性与现实性的辩证关系原理是正确思维和行动的理论指导,要求我们做任何事情要从现实性出发,并对可能性作全面分析,不能从可能性出发;要求我们尊重客观必然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有利条件,改变不利条件,使好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要求我们看到事物发展的必然前途,脚踏实地地做好工作。


以上就是2020年河南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的部分考点总结,内容仅供考生参考,如需获取全部学习资料可在页面下方输入姓名和电话免费领取还可以与在线指导老师联系领取。


免费领取河南成考报考指导资料
姓名:   电话:   点击领取
上一篇
2020年河南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第三章练习题解析
下一篇
2020年河南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第三章考点(2)
可信网站 安全验证 实名验证
声明:本网站是社会性质成人高考信息交流网站,致力于帮助广大河南成人高考考生解决问题顺利通过考试,所有信息以河南省教育招生考试院发布的内容为准!
河南成人高考 Copyright ©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投诉和建议:aueedu@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