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历史是河南成人高考高起点本科层次文科类专业必考科目史地综合中的一部分内容,河南成人高考网为各位考生整理了各个章节的知识点和课后练习题及解析。中国是世界上文明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拥有几千年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中国古代史讲述的是从约170万年前的元谋人,到1840年鸦片战争前夕我国古代社会的主要历史发展进程,它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种社会形态。本章的内容是五代、辽、宋、夏、金、元。
第六章 五代、辽、宋、夏、金、元
本章知识点
从907年后梁建立,到1368年元朝灭亡,中经五代、辽、宋、夏、金、元。我国又一次经历了由分裂割据到国家统一的历史过程。民族政权先后建立,民族融合进一步发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加强,在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的条件下,商品经济有了突出的进步,出现了许多位于世界领先地位的科技成就。
一、政权并立与经济发展
五代十国(907―960年)是对五代与十国的合称,也指唐朝灭亡到北宋建立之间的历史时期;北宋(960―1127年)由赵匡胤建立,定都于东京(今河南开封);南宋(1127一1279年)由赵构创建,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辽(契丹,907―1125年)由耶律阿保机创立;金(女真,1115―1234年)由完颜阿骨打建立,定都会宁(今黑龙江阿城区南);西夏(1038―1227年)由元昊建立,定都兴庆府(今宁夏银川)。
1.王安石变法
(1)背景:阶级矛盾尖锐,因富者有田无税、贫者负担沉重,连年的自然灾害加剧了农民苦难,因而造成各地农民暴动频繁;民族对立严重,北宋与西夏和辽国发生多次战争;国家财政入不敷出,国库空虚,出现了严重的财政危机,导致积贫局面的形成;北宋军队战斗力低下,导致宋军在与辽、西夏的战争中连年战败,形成积弱的局面。
(2)目的: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实行变法,希望通过变法达到富国强兵,缓和阶级矛盾,克服封建统治危机的目的。
(3)内容:
1)富国之法:①青苗法。实行青苗法的目的是使农民在青黄不接时免受兼并势力的高利贷盘剥,并使官府获得一大笔“青苗息钱”的收入。②农田水利法。此法是王安石主张“治水土”以发展农业,增加社会财富的重要举措。③募役法。此法的用意是要使原来轮充职役的农村居民回乡务农,原来享有免役特权的人户不得不交纳役钱,官府也因此增加了一宗收人。④市易法。在东京设置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这就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也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⑤方田均税法。这个法令是针对豪强隐漏田税、为增加政府的田赋收入而发布的。⑥均输法。这一法令减轻了纳税户的额外负担,限制了富商大贾对市场的操纵和对民众的盘剥,便利了市民生活。
2)取士之法:①改革科举制度。发明经诸科,进士科专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②整顿太学,设专门学校培养人才。③唯才用人。重用有志于改革的官员,打破按资升迁的成规。
3)强兵之法:①保甲法。王安石推行保甲法的目的主要是防范和镇压农民的反抗,节省军费。②保马法。规定百姓可自愿申请养马,每户一匹,富户两匹,由政府拨给官马或给钱自购。养马户可减免部分赋税,马病死则要赔偿。③将兵法。作为强兵的措施,王安石一方面精简军队,裁汰老弱,合并军营,另一方面实行将兵法。
(4)结果:王安石的新法推行了十几年,取得了一定成效。政府的收人增加了,军事力量也有所增强。但是,在新法推行的过程中,由于用人不当,出现了一些危害百姓的现象;新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宋神宗死后,司马光出任宰相,新法几乎全部被废除。
(5)意义:王安石变法,是在北宋中期阶级矛盾非常尖锐的情况下进行的改革运动,在一定程度上也改变了社会积弱积贫的局面,缓和了社会矛盾,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人,有利于培养人才。客观上也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但由于时代和阶级的两重局限性,这种变法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封建统治的危机。王安石能针对社会积弊大胆改革,这种勇于创新、敢于斗争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王安石不愧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
2.澶渊之盟
唐末,原住在辽河上游一带的契丹族势力发展起来。916年,耶律阿保机称皇帝,建立契丹国,后来,契丹改国号为“辽”。1004年秋,辽军大举进攻北宋,直抵黄河岸边的澶州(今河南濮阳)城下。宰相寇准力主抵抗,要求皇帝亲征,宋真宗勉强到了澶州,宋军出击,打退了辽军。第二年,辽宋达成和议:辽撤兵,北宋送给辽“岁币”,这就是历史上的“澶渊之盟”影响:澶渊之盟以后,宋辽对峙局面形成。每年送辽岁币,增加了北宋及其人民的经济负担,使北宋的财政更加困难;客观上促进了双方经济发展,加强了民族间的友好关系;促进了民族融洽,社会的发展进步。
3.岳飞抗金
金的建立:女真族居住在黑龙江、松花江流域和长白山一带,过着渔猎的生活。11世纪,女真族的完颜部逐步统一女真各部。1115年,阿骨打在会宁(今黑龙江阿城区南)称皇帝,国号金。
岳飞抗金:1127年,金俘获宋朝皇帝,北宋亡。同年,北宋康王赵构在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称皇帝,后来定都临安,史称南宋。金军控制北方大片领土后,岳飞率宋军联合北方的抗金义军,给金军以重大打击。他的军队作战勇敢,纪律严明,被称为“岳家军”,成为当时抗金的中坚力量。1140年,金军以兀术为统帅,大举攻宋。岳飞率军在郾城迎击金军主力,取得大捷,并乘胜进逼开封。金军准备撤退。以宋高宗和秦桧为首的投降派,害怕抗金力量壮大对他们不利,合谋向金求和,命令岳飞班师,继而解除岳飞兵权,并以“莫须有”的罪名将他杀害。
评价:岳飞在抗金斗争中打击了金军的气焰,符合人民的愿望;阻止了金军南下,为南方的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但其忠君思想受当时条件的局限性等,是不可取的。
4.经济重心南移
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重心长期在黄河流域。唐末五代后,南方经济发展速度加快,人口迅速增加,经济重心南移。两宋时,南方已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
(1)人口增加:长期以来,由于北方战乱较多,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南方的开发也使人口自然增长较快,到北宋时,南方人口数量逐渐超过了北方。
(2)农业的发展:两宋时期,南北各地的农作物品种得到交流,粮食产量大大增加。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成为天下闻名的重要产粮区。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在南方普遍种植,稻麦两熟制得到推广,北方的农作物在南方种植日益增多,棉花、茶叶等经济作物的种植区域也扩大了。
(3)手工业的发展:两宋时期,南方丝织业发展迅速,江浙一带丝绸制品的产量很高,四川则有“罗织锦绣甲天下”的美称。随着棉织业的兴盛,棉布成为长江下游地区的著名特产。两宋时期是制瓷业发展的辉煌时代,瓷窑遍布全国,江西景德镇已发展成为著名瓷都。
(4)商业繁荣,外贸兴盛:随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商业活跃起来。北宋时,在频繁的交易中,四川地区印制了纸币“交子”,南宋时,又发行了纸币“会子”。两宋时,海外贸易空前发展,广州、泉州、明州成为三大对外贸易港口,并设立了专门管理外贸的市舶司。
二、元朝
1.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行政区域
元朝政府在西藏设立富慰使司都元帅府。此外,还在西藏设置驿站,调查户口,征收赋税,屯戍军队。总之,从元朝开始,西藏地区已正式成为我国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2.行省制度与宣政院
(1)元朝的建立与统一全国:蒙古族原先居住在也里古纳河东部,后来散布到蒙古高原的广大地区。在各部落之间的战争中,斡难河流域一个部落的首领铁木真统一了蒙古草原,后被尊称为“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国。蒙古汗国建立后,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孙发动了大规模的扩张战争,灭西夏和金,招降吐蕃,征服大理。1271年,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改国号为元。次年定都燕京,称为大都(今北京)。1276年,元军占领南宋的都城临安,南宋灭亡。1279年,元军消灭了南宋的残存势力,统一全国。
(2)行省制度与宣政院:为了对全国进行有效统治,元政府建立行省制度:①在中央,设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中书省上承天子,为最高行政机关,行使宰相职权;枢密院为中央最高军事管理机关;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关。另外,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②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外,元统治者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由中央委派官员管理。行省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3.澎湖巡检司
元世祖时,首次在澎湖岛设立了巡检司,管辖澎湖和台湾(当时称琉球),大大密切了台湾岛和大陆的关系。
4.民族分化政策
(1)元朝统治者为了巩固蒙古贵族的统治地位,实行民族分化政策,把全国各族人分为四等:地位最高的是“蒙古人”;第二等是“色目人”;第三等是“汉人”,包括原来金统治区域的汉族和契丹、女真等族人;地位最为低下的是“南人”,包括原来南宋统治区域的汉族和其他各族人。
(2)汉族地主也担任官职,广占田地;蒙古族贫民也有破产流亡,甚至沦为奴隶。蒙古贵族勾结各族地主阶级,共同压迫各族人民。农民和地主阶级的矛盾,仍是元朝社会的主要矛盾。
三、五代、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1.活字印刷术
11世纪中期,北宋平民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为世界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活字印刷术发明后,向东传到朝鲜半岛、日本,向西传到埃及和欧洲。欧洲人用活字排版印刷比毕昇晚了四个多世纪。
2.指南针和火药
(1)指南针:指南针在宋代航海交通上已普遍使用。13世纪,指南针传人阿拉伯和欧洲各国。指南针用于航海,对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它也为欧洲航海家发现美洲和实现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条件。
(2)火药: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北宋政府在东京设立专门机构,制造火药和火器。南宋时发明了管形火器“突火枪”。管形火器的出现,开创了人类战争史的新阶段。火药和火药武器在13世纪中期传入阿拉伯,后又由阿拉伯传人欧洲。
3.沈括
沈括是北宋杰出的科学家。他的科学研究涉及天文、历法等许多方面。他创制的“十二气历”是一种先进、合理的历法,有利于安排农事。他著的《梦溪笔谈》一书,总结了我国古代(主要是北宋时期)的许多科技成就,在我国和世界科技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英国学者李约瑟称沈括是“中国科技史中最卓越的人物”,《梦溪笔谈》是“中国科学史的里程碑”
4.郭守敬
郭守敬是元朝杰出的科学家。元初设立太史局编制新历法,他提出“历之本在于测验,而测验之器莫先仪表”的正确主张,创制了简仪和高表等近20件天文观测仪器,主持了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他主持编定的《授时历》,一年的周期与现行公历基本相同,但问世比现行公历早300年。
5.宋词
词是一种新体诗歌,唐朝时已出现,最初在民间流行。经过五代到两宋,词获得极大发展。两宋时期,优秀的词人和词作层出不穷,主要代表有:
(1)苏轼:北宋文学家,他扩展了词的内容,着重表达豪放的思想感情,描绘雄浑壮观的景物,给词注入了强劲的生命力,成为宋词中豪放派的创始者和主要代表,对后世影响很大。他的代表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2)柳永:北宋词坛婉约派的主要代表。他的词主要反映市民的生活面貌,有浓厚的市民气息。其代表作有《雨霖铃》等。
(3)李清照:两宋之交杰出的女词人,属于婉约派,词风委婉,感情真挚,清新自然。中年以后,金军南下,她流落到南方,作品表达了忧伤的感情。
(4)辛弃疾:南宋词人,继苏轼之后,把词的豪放风格加以发扬光大。他的词充满了收复失地的壮志,作品中经常流露出对祖国山河分裂的悲痛。他的代表作有《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等。
(5)陆游:与辛弃疾同时期的陆游,坚决主张抗金,他的文学成就以诗为主,词也很出色。他的词不乏感慨国事的豪放之作,充满了国耻未雪、壮志难酬的悲愤激情。他也有婉丽飘逸的词作,如名作《钗头凤·红酥手》。
6.元曲
元朝文学的主要成就是“元曲”。元曲是元杂剧和散曲的合称。元杂剧把音乐、歌舞、动作、念白熔于一炉,形成了独具民族风格的综合性舞台艺术,并且产生了韵文和散文组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散曲是当时北方地区的流行歌曲。元朝剧作家人才辈出,关汉卿是其中最优秀的一位。他写过许多剧本,其代表作为《窦娥冤》。
7.《清明上河图》
随着城市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表现人民生活的风俗画出现并日益增多,是两宋绘画的一个特色。宋朝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东京汴河沿岸的风光和繁华景象,是中国美术史上的不朽作品。
8.《资治通鉴》古
《资治通鉴》是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写的。这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它按年、月、日顺序,叙述了从战国到五代1300多年的历史,将近300卷。书中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封建统治阶级做政治活动的借鉴,故称《资治通鉴》。全书取材广泛,叙事明晰,文笔生动,对研究我国古代历史有重要参考价值。
章节练习
一、选择题
1.元朝时,直接负责管辖台湾的机构是()。
A.中书省B.行中书省C.澎湖巡检司D.宣政院
2.《梦溪笔谈》的作者是()。
A.僧一行B.沈括C.郭守敬D.毕昇
3.《清明上河图》自问世以来,一直备受史学家的关注,这主要是因为()。
A.当时的绘画题材广
B.画家的风格和技巧成熟
C.反映了城市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D.应和了人民对风俗画的爱好
二、非选择题
请简述王安石实行变法的原因,其结果如何,又有哪些历史意义?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 2.B 3.C
二、非选择题
(1)原因:北宋时期,统治阶级面临着三大危机:①财政危机:庞大的军费、官俸和“岁币”支出;②阶级矛盾尖锐: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负担过重,农民起义不断;③军事危机:辽和西夏威胁着北宋的安全。
(2)结果:王安石的新法推行了十几年,取得了一定成效。政府的收人增加了,军事力量也有所增强。但是,在新法推行的过程中,由于用人不当,出现了一些危害百姓的现象;新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宋神宗死后,司马光出任宰相,新法几乎全部被废除。
(3)意义:王安石变法,是在北宋中期阶级矛盾非常尖锐的情况下进行的改革运动,在一定程度上也改变了社会积弱积贫的局面,缓和了社会矛盾,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人,有利于培养人才。客观上也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但由于时代和阶级的两重局限性,这种变法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封建统治的危机。王安石能针对社会积弊大胆改革,这种勇于创新、敢于斗争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是值得肯定的。王安石不愧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
以上是河南成人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部分第六章的内容,考生可在页面下方输入姓名和电话免费领取更多河南成人高考资料,如需获取帮助请联系在线指导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