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 郑州 | 开封 | 洛阳 | 平顶山 | 安阳 | 鹤壁 | 新乡 | 焦作 | 濮阳 | 许昌 | 漯河 | 三门峡 | 商丘 | 周口 | 驻马店 | 南阳 | 信阳 | 济源 |
当前位置: 河南成人高考网 > 高起本学习资料 > 文章详情

河南成人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部分第四章

来自:河南成人高考网
时间:2020-11-20


导读:历史是河南成人高考高起点本科层次文科类专业必考科目史地综合中的一部分内容,河南成人高考网为各位考生整理了各个章节的知识点和课后练习题及解析。中国是世界上文明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拥有几千年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中国古代史讲述的是从约170万年前的元谋人,到1840年鸦片战争前夕我国古代社会的主要历史发展进程,它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种社会形态。本章的内容是三国、两晋、南北朝。




第四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


本章知识点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又称魏晋南北朝,从公元220年曹丕建魏,到589年隋朝统一,是我国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的时期。
一、从统一到分立
1.三国分立
(1)曹操基本统一北方:东汉末年,黄河中下游的袁绍和曹操两大军事集团之间进行了一场兼并战争。200年,曹操以少量兵力大胜袁绍,史称官渡之战。不久,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2)赤壁之战:208年的赤壁(今湖北嘉鱼)之战,曹操以20多万大军,败于不足5万兵力的孙刘联军,退回北方。赤壁之战促成三国鼎立格局的初步形成。
(3)三国分立: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自称皇帝,建立魏国,定都洛阳。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建立蜀汉政权,史称蜀国。222年,孙权建立吴国,后定都建业(今南京)。至此,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了。
(4)西晋统一:三国后期,魏国实力增强,263年,魏出兵灭蜀。265年,司马炎废魏称帝,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280年,西晋派兵灭吴,统一南北。
2.淝水之战
4世纪后半期,氐族贵族建立的前秦统一了黄河流域,383年,苻坚强征各族人民当兵,水陆并进,企图一举灭掉东晋。东晋宰相谢安主张坚决抗击,派谢石、谢玄带兵迎击。谢玄要求前秦军马稍退,让晋军渡淝水决战。苻坚想乘晋军渡水时突击,接受了谢玄的要求,命令军队后退。不料前秦军马一退不可收拾,谢玄等引兵渡河追击,前秦军大败溃逃。前秦失败的原因是前秦军队战线拉得过长,统治不稳;前秦军马的汉族士兵则希望晋军取胜,使他们解除民族压迫;晋军人数虽少,但大部分是由淮河两岸的农民和北方流亡的农民组成,战斗力比较强。淝水之战是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战后不久,前秦统治瓦解。
3.北魏孝文帝改革
公元420年,掌握东晋实权的大将刘裕,废晋帝自立,东晋灭亡。420-589年,南方政权更替频繁,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这些王朝都在建康定都,史称“南朝”。439-581年,北方出现过少数民族建立的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五个政权,史称“北朝”。两势长期对峙,合称南北朝。
(1)背景: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相互影响,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他们在反抗各族统治者压迫和剥削的斗争中加强了联系和友谊。面对民族融合的趋势,北魏统治者接受一些汉族地主的建议,实行了改革。
(2)内容:①实行均田制。485年,为了保护封建政府的财政收入,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颁布了均田令,政府把掌握的土地分配给农民,种植谷物和桑麻,受田的农民必须向国家缴纳租税,并服徭役和兵役。②接受汉族统治阶级的政治制度,迁都洛阳,下令鲜卑贵族采用汉姓,改穿汉族服装,学说汉话,提倡同汉族通婚。

(3)意义:①均田制实行后,北方农民生活比较稳定,北方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起来。②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二、三国两晋南北朝经济
1.屯田制
196年,曹操在许都(今河南许昌)招募流民,种植荒田,获得大量粮草,称为屯田。随后,曹操在所有州郡设置田官,推广屯田,形成制度。为了解决军粮,吴蜀两国也效法曹魏实行屯田。这样,屯田制成为三国时期招抚流民,发展农业生产的一种主要措施。屯田制成为一种封建土地国有制,它使流民与土地结合,稳定了社会秩序,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2.江南的开发
三国时期,吴国对江南的开发已使江南的生产事业有较大的发展。西晋末年,北方大批农民向南迁移,带来比较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同南方人民共同开发江南地区。他们兴修了许多塘堰,农民还焚烧茂草和丛林,或者在湖沼周围筑堤排水,开辟出大片肥沃田地。水稻栽培种植技术有了提高,小麦种植开始推广,牛耕普遍使用,生产水平不断提高。南朝后期,南方山区的少数民族,已经同外界加强了联系,各族人民之间的联系也更加密切,彼此融合的步伐大大加快,这使得南方社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迅速发展起来。江南经济的开发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也为隋唐经济的繁荣准备了条件。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文化
1.祖冲之
祖冲之,南朝人,宋、齐之际的杰出科学家。他在数学和其他科学领域里取得了许多成就。他精确地算出圆周率是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这一成果比外国早近1000年。他还著《缀术》等书,对数学的发展有杰出贡献。
2.《齐民要术》
《齐民要术》是北朝人贾思勰著述的一部农业科学著作。书中总结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介绍了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技术和方法;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农作物必须因地种植,不误农时;提倡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
3.范缜
范缜,南朝齐、梁间杰出的思想家。南北朝时,佛教盛行给社会带来严重危害,因此不断有人出来反佛灭佛,其中以范缜最为突出。他从理论上给佛教以沉重打击。范缜在《神灭论》一书中,针对佛教宣扬的形神分离、形亡而神不灭的观点,提出人的精神和形体是统一的,形体存在,精神就存在;形体死亡,精神也就消失。《神灭论》的反佛思想,是对我国古代朴素唯物思想的重大发展。
4.王羲之
王羲之,东晋人,是我国古代杰出的书法家,被后人尊称为“书圣”。他吸取前人的书法精华,独创一家,楷书、行书和草书无不擅长。他的代表作是《兰亭集序》《黄庭经》等。其子王献之书法造诣也极高,与王羲之合称“二王”。

5.三大石窟
随着佛教的传入,我国的石窟艺术在一些地方逐渐发展起来。北魏前期开凿的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和北魏孝文帝迁都时始凿的洛阳龙门石窟,以及后来开凿于隋唐时期的甘肃敦煌莫高窟,成为我国现存石窟中规模庞大、内容极其丰富的三大石窟艺术宝库,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在艺术上的巨大成就。
6.佛教与道教
(1)佛教:佛教是起源于古印度的宗教。西汉末年信奉佛教的大月氏使臣来到长安,口传佛经。从此,佛教传入中国内地。按着佛教说法,人死后能够转世再生;人在今生如果能忍受苦难,虔诚信佛,来世可得到幸福。佛教传入后,受到封建统治者的扶植和提倡。佛教的传播,对我国的文化和社会生活有广泛的影响。
(2)道教:东汉时,道教在民间兴起。道教尊奉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为教主,称他为“太上老君”。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相信通过修炼,可以长生不老,并炼制丹药,迎合封建统治者追求长生不老的欲望。道教对我国文化也有深远影响。


章节练习

选择题
1.结束三国鼎立的局面,统一全国的是()。
A.魏国    B.西晋    C.东晋    D.蜀国
2.我国现存的最早、最完整的农书是()。
A.《齐民要术》    B.《缀术》    C.《农政全书》    D.《水经注》
3.从东汉末年到南北朝时期,我国出现的短暂统一的王朝是()。
A.曹魏    B.北魏    C.西晋    D.前秦
4.东晋的都城是()。
A.建业    B.洛阳    C.许昌    D.建康
5.《齐民要术》的作者是()。
A.贾思勰    B.祖冲之    C.范缜    D.张衡


参考答案

选择题
1.B    2.A    3.C    4.D    5.A  


以上是河南成人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部分第四章的内容,考生可在页面下方输入姓名和电话免费领取更多河南成人高考资料,如需获取帮助请联系在线指导老师。


免费领取河南成考报考指导资料
姓名:   电话:   点击领取
上一篇
河南成人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部分第五章
下一篇
河南成人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部分第三章
可信网站 安全验证 实名验证
声明:本网站是社会性质成人高考信息交流网站,致力于帮助广大河南成人高考考生解决问题顺利通过考试,所有信息以河南省教育招生考试院发布的内容为准!
河南成人高考 Copyright ©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投诉和建议:aueedu@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