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在河南成人高考专升本层次的考试中政治是一门必考科目,河南成人高考网为考生整理了本课程的知识点详解和练习题解析以供考生复习参考。
第十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考纲解读:本章节要求考生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依据、历程和成就;深刻理解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我国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改革,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改革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1957年2月,毛泽东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总结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经验,结合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的实际,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科学地界定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概念,并形成了系统的理论。
第一,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第二,社会主义社会的这些矛盾,同旧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其性质是非对抗性的。
第三,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特点是既相适应由又相矛盾。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它是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但是,它又很不完善,这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生产力的发展又是相互矛盾的。除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的这种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外,还有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
第四,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其特点是既相适应又相矛盾,所以它完全可以在社会主义制度的框架内来解决,可以通过调整和改善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方面,使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得到巩固和完善。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的思想抓住了问题的根本,第一次比较科学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总结了历史的经验和教训,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的论断,指出解决这个矛盾的方法是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有领导、有秩序地改革来进行。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特别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状况进行了深入思考,在新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
第一,邓小平依据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分析,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的思想和社会主义本质论,为认识和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提供了根本的指导思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依据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作了深刻的分析,果断纠正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关于在新的生产关系下保护和发展生产力的思想。他明确指出:“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
第二,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方面进行了科学的分析,提出了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的思想。邓小平继承、发展了毛泽东关于通过改革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对社会主义改革的必然性、目的、意义、性质和任务等进行了具体深人的科学分析,提出了通过改革推动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的一系列方针和政策。他认为,我国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是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建立起来的,是有强大生命力的。但是,由于我国尚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低且发展不平衡,我们还不能建立纯而又纯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因此,完善我国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不是建立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而是在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下,使我国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状况。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对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改革。“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第三,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基本适合的方面做了充分肯定,提出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的思想,确立了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前提和思想政治保证。邓小平发展了毛泽东关于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党的领导的思想。他多次指出:“我们要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在思想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既然四项基本原则是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根本前提,那就不能把发展生产力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对立起来,不能离开生产力的发展去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邓小平认为,要发挥四项基本原则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和推动作用,就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探索和寻找促进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具体形式。
第四,邓小平依据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和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发展的规律,提出了生产力标准的思想,确立了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评价标准。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把这一原理贯彻到实际工作中去,就要以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作为检验我们的一切工作、判断一切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邓小平总结了以往对社会主义认识上的教训,明确提出了生产力标准。他认为,认识和分析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不能离开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因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表现,就是能够促进社会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使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的政治领导,归根结底要表现在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因此,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认识和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就是要采取一切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政策和措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二、中国改革的历程和成就
(一)中国改革的历程
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毛泽东思想,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建立新中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伟大成就以及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取得宝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开创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彻底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和实践,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我国的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并取得显著成果。1982年9月,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上向全党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历史任务,并把它作为整个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经济体制改革迅速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展开。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次会议标志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已进入全面改革和全方位开放的新阶段。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人,政治体制改革也提上日程。邓小平提出必须对现行领导制度存在的弊端进行改革,多次对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目的、内容和目标等作了阐述。党的十三大召开前,邓小平又明确提出;“十三大要重申我们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制定的一系列方针和政策,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相应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提出“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方针,开始对国民经济发展战略进行重大调整。总之,在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的邓小平理论,指引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上阔步前进。
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承、发展并成功推向二十一世纪的。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顺应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的愿望,作出了三项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决策:一是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二是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三是确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行动纲领。党的十五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强调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使改革在一些重大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并就继续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以及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作出全面部署。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创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续引领改革开放的航船沿着正确方向破浪前进。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中,全面认识新形势新任务,科学分析新机遇新挑战,深刻把握新课题新矛盾,不断作出理论上的新概括,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强调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说到底要靠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坚定改革的决心和信心,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体制和机制保障,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顺应时代发展,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人了新时代。
(二)中国改革的成就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的外部环境,面对我国经济发展进人新常态等一系列深刻变化,我们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
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决端正发展观念、转变发展方式,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稳居世界第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人推进,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城镇化率年均提高一点二个百分点。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成效显著。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实施,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逐步健全,对外贸易、对外投资、外汇储备稳居世界前列。
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着力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压茬拓展改革广度和深度,推出一千五百多项改革举措,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主要领域改革主体框架基本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全社会发展活力和创新活力明显增强。
民主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制度建设全面加强,党的领导体制机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民主不断发展,党内民主更加广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全面展开,爱国统一战线巩固发展,民族宗教工作创新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深人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相互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日益完善,全社会法治观念明显增强。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取得实效,行政体制改革、司法体制改革、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建设有效实施。
思想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党的理论创新全面推进,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更加鲜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深人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弘扬,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扎实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文艺创作持续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互联网建设管理运用不断完善,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全党全社会思想上的团结统一更加巩固。
人民生活不断改善。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大批惠民举措落地实施,人民获得感显著增强。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教育事业全面发展,中西部和农村教育明显加强。就业状况持续改善。城乡居民收人增速超过经济增速,中等收人群体持续扩大。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民健康和医疗卫生水平大幅提高,保障性住房建设稳步推进。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国家安全全面加强。
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党全国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状况明显改变。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形成,主体功能区制度逐步健全,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积极推进。全面节约资源有效推进,能源资源消耗强度大幅下降。重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进展顺利,森林覆盖率持续提高。生态环境治理明显加强,环境状况得到改善。
强军兴军开创新局面。着眼于实现中国梦强军梦,制定新形势下军事战略方针,全力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形成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新格局,人民军队组织架构和力量体系实现革命性重塑。人民军队在中国特色强军之路上迈出坚定步伐。
港澳台工作取得新进展。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牢牢掌握宪法和基本法赋予的中央对香港、澳门全面管治权,深化内地和港澳地区交流合作,保持香港、澳门繁荣稳定。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加强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实现两岸领导人历史性会晤。
全方位外交布局深人展开。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为我国发展营造了良好外部条件。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全面从严治党成效卓著。推动全党尊崇党章,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层层落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深人推进,党内法规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出台中央八项规定,严厉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坚决反对特权。坚持反腐败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定不移“打虎”“拍蝇”“猎狐”,不敢腐的目标初步实现,不能腐的笼子越扎越牢,不想腐的堤坝正在构筑,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并巩固发展。
三、改革是中国的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一)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改革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一场新的伟大革命,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第一,“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相对于新民主主义革命而言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次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把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变成了一个社会主义的新中国。为了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把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社会主义中国变成一个现代化强国,中国共产党必须领导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改革。改革同过去的革命一样,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况。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第二,任何革命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扫除生产力发展的障碍,而改革也是为了解放生产力、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所以改革也是革命。
第三,从改革的深刻性、全面性和广泛性来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改革是要对我国原有的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经济体制改革需要政治体制及其他体制改革的配合,因此,政治体制作为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深化,与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与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相适应,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制等各个领域的改革也有步骤、有秩序地全面展开。改革触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和各个层次,改革是全面的。经济体制及相关体制的改革调动了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了整个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二)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改革、发展、稳定是一个有机整体。它们的相互关系贯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必须从总体上加以认识和把握。
第一,发展是目的。这是处理三者相互关系时首先要树立的观念。改革和稳定说到底都是为了发展。在当代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发展是硬道理”。增强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保持稳定局面;顶住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压力,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从根本上摆脱经济落后的状况,跻身于世界现代化国家之林,都离不开发展。
第二,改革是动力。只有改革,才能克服过去形成的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各种旧体制,才能解决生产力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新问题,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广阔的空间,改革是发展不可缺少的推动力量。反过来,只有发展,改革才能持续下去,深人下去,才不会半途而废。因此,离开改革不可能发展,改革是发展的动力;离开发展也不可能改革,发展是改革的目的。两者相互联系,不可分离。
第三,稳定是前提。改革和发展都需要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没有稳定的政治局面,国家处在动荡之中,就不能为生产力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不能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安定的社会环境,再好的愿望也要落空,再好的计划也无法实施。因此,只有在稳定的社会环境中,才能通过改革促进发展。稳定的社会环境也离不开改革和发展,改革和发展是形成稳定的社会环境的物质基础。要稳定,就必须通过改革,使各种社会关系相互协调,融洽顺畅,做到各种关系、各种要素、各种成分的最佳结合,同时,稳定的社会环境是在生产力日益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实现的。
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必须遵循以下原则:首先,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即需要统观全局,精心谋划,从整体上把握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做到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通过改革和发展促进社会稳定。其次,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最后,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关键是要始终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让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是我们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根本价值取向。
以上就是2020年河南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的部分考点总结,内容仅供考生参考,如需获取全部学习资料可在页面下方输入姓名和电话免费领取还可以与在线指导老师联系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