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河南成人高考医学类专业专升本层次需要考生考试《医学综合》科目,本网站整理出各章节考察知识点总结供考生参考,考生复习还是要以教材课本为主。
本章节考纲解读
掌握常用实验室检查的内容、参考值及临床意义;掌握心电图导联的组成,各波、段、间期的命名、参考值及临床意义。了解血气分析的指标和临床应用;熟悉胆红素代谢;了解常用生化指标(血糖、血脂、电解质、肾功能、血清酶、心肌酶及心肌蛋白)的参考值及临床意义;掌握典型正常心电图的特征,以及心房与心室肥大、急性心肌梗死和常见心律失常的心电图特征;掌握肾功能、肺功能和超声心动图检查的内容。
粪便检查
一、一般性状检查
(一)粪量
正常成人大多每日排便一次,其量约为100~300g。胃肠、胰腺有炎症、功能紊乱及消化不良时粪便量常增多。
(二)颜色与性状
正常成人的粪便黄褐色、软泥样圆柱状。婴儿粪便呈黄色或金黄色。病理情况时可见如下改变:
1.水样或糊状见于急性肠炎、肠结核、食物中毒等;
2.米泔样见于霍乱、副霍乱;
3.黏液便见于过敏性肠结核;
4.胶冻状见于细菌性痢疾;
5.脓血便见于细菌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结肠或直肠癌;
6.果酱样腥臭便见于阿米巴痢疾;
7.鲜血便见于肛裂和痔;
8.柏油样见于上消化道出血;
9.白陶土便见于完全性胆道阻塞;
10.细条状或外形不规则便为直肠和肛门狭窄所致,可见于直肠癌;
11.乳凝块或绿色便见于小儿消化不良。
(三)气味
正常粪便因含蛋白质分解产物及粪臭素等而有臭味。肉食者味重,素食者味轻,患慢性肠炎、胰腺疾病特别是直肠癌溃烂继发感染时有恶臭。
(四)寄生虫体
蛔虫、蛲虫及绦虫等较大虫体或其片段肉眼即可分辨,钩虫虫体需将粪便冲洗过滤后方可见到。
二、显微镜检査
(一)食物残渣
正常粪便中的食物残渣为无定型的细小颗粒。肌纤维、植物细胞、结缔组织残屑、淀粉颗粒、脂肪小滴等大量出现提示消化不良或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
(二)细胞
1.红细胞
正常粪便中无红细胞,增多见于肠道下段炎症(如痢疾、溃疡性结肠炎)、出血(痔疮、结肠癌)等。
2.白细胞
大量出现见于细菌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等。
3.上皮细胞
正常粪便中可有少量扁平上皮细胞。大量出现常见于慢性结肠炎等。
4.巨噬细胞
常与脓细胞同时出现。见于溃疡性结肠炎、急性细菌性痢疾等。
(三)寄生虫卵
患有寄生虫病时粪便中可检出阿米巴原虫、钩虫、蛲虫、蛔虫、姜片虫、肺吸虫、肝吸虫、血吸虫等虫卵。
三、化学检查
1.隐血(潜血)试验对消化道少量出血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在消化性溃疡活动时呈间断阳性,消化道癌症早期(如胃癌)阳性率可达20%,晚期可达95%,旦呈持续阳性,是消化道恶性肿瘤的诊断筛选指标之一。此外,粪便隐血检查还有助于早期诊断出血热。
2.胆红素检查正常粪便中无胆红素而有粪胆原与粪胆素。在乳幼儿因正常肠道菌群尚未建立或成人应用大量抗生素后,可查见胆红素。粪胆素的含量减少有助于胆道梗阻的诊断,完全梗阻时粪便外观呈白陶土样,粪胆原试验呈阴性。粪胆原、粪胆素含量较多,对溶血性疾病的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
3.粪胆原粪胆原即粪中的尿胆原,溶血性黄疽时,粪胆原含量显著增加;阻塞性黄疽或肝细胞性黄疽时粪胆原含量显著减少或完全消失。
4.粪胆素正常为阳性反应。胆汁分泌减退,或胆道部分梗阻时,呈弱阳性反应。完全梗阻性黄疸时,呈阴性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