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在河南成人高考专升本层次的考试中政治是一门必考科目,河南成人高考网为考生整理了本课程的知识点详解和练习题解析以供考生复习参考。
第四章 实践和认识
考纲解读:本章节要求考生了解实践与认识、主体与客体、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等基本概念;理解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特征、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以及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
真理及其检验标准
一、真理及其客观性
(一)真理的含义
真理是一个认识论概念,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二)真理的客观性
凡是真理都具有客观性,因此真理被称为客观真理,这是真理之所以为真理的首要条件。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任何真理的内容都来源于人的主观思想之外的客观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其次,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的社会实践也是客观的。真理既是客观的,也是一元的,即在同一时间、地点、条件下,人们对同一事物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坚持真理的客观性和一元性,就是在真理观上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最后,坚持真理的客观性,就是在真理问题上坚持唯物论。真理的客观性表明,真理本身是没有阶级性的,因此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真理能够指导人们的实践以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给人们带来一定的利益,它是有价值的,也可以说是有用的,但并非有用的就是真理。
真理与谬误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真理与谬误的根本区别在于主观与客观是否相符合。符合的就是真理,不符合的就是谬误。
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的。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谬误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歪曲反映。二者具有性质上的区别,在一定范围内,两者的界限是确定的,不能混淆。真理和谬误又是统一的。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真理和谬误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
二、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一)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含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任何客观真理都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真理的绝对性亦称绝对真理,有两方面的含义:第一,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都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承认了真理的客观性,也就是承认了真理的绝对性。第二,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是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承认了世界的可知性,也就是承认了真理的绝对性。
真理的相对性亦称相对真理,也有两方面的含义:第一,从广度上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对无限宇宙的一个部分或片段的正确认识,人类已经达到的认识总是有限的、不完全的。承认世界上尚有未被认识的东西,承认我们的认识有待扩展,也就是承认了真理的相对性。第二,从深度上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只是对特定事物或现象一定方面、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正确反映。认识反映事物的深度总是有限的,具有近似的性质。承认我们的认识有待深化,也就是承认了真理的相对性。
(二)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关系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主要表现在:第一,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相互联结和相互渗透的。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寓于相对之中,任何相对真理之中,都包含有绝对真理的颗粒;绝对之中有相对,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第二,真理的发展总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辩证转化的过程。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个不同方面或两种不同属性,它们各有不同的规定性,是不能混淆的。
真理之所以既绝对又相对,是因为:首先,作为认识客体的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本身就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其次,人的认识能力既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最后,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具有绝对性。但由于实践本身也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所以受实践检验的真理性认识也具有相对性。
把握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原理,对于我们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把坚持和发展辩证地统一起来,具有重要意义。
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之所以能够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首先,实践成为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决定的。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也就是检验人的认识是否同客观实际相符合,显然,这种检验的标准不能在认识领域内寻找,思想、理论不能成为检验自身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的标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虽然是真理的内容,但它只是人们认识的对象,也不能回答认识是否同它相符合的问题。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应该是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对照,从而确定认识是否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东西,而唯一能起这样作用的只有社会实践。其次,实践不仅具有普遍性的优点,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实践的直接现实性是指实践是把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的桥梁,并能使客观实际直接得到改造。实践作为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一方面同人的主观世界相联系,另一方面又同客观对象相联系;通过实践,使得思想转化为客观现实;同时,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反映到人的思想中。因此,人们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把主观认识同客观结果相比较,最后得出是否具有真理性的结论。一般来说,人们在一定思想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活动,如果取得了预期的效果,达到了预期的目的,那就证明这种认识是正确的,反之,则是错误的。
(二)实践标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即确定性是指:首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此外再没有别的标准。其次,无限发展着的实践,对人们的一切认识都能作出确定的检验,即使今天的实践不能完全证实或驳倒的认识,最终将被今后的实践所证实或驳倒。
实践标准的相对性即不确定性是指:首先,实践总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实践,都是有局限性的,它不可能对现有的一切认识,都作出确定的检验。其次,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为实践所证实的真理,也只具有相对的近似的性质,还需继续接受新的实践的检验。
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把二者割裂开来或对立起来,就会犯绝对主义或相对主义的错误。坚持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即坚持实践标准的客观性的唯一性,就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坚持实践标准的相对性,即坚持实践标准的具体性和历史性,就同形而上学划清了界限。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之一。它启示我们,必须坚持实践第一的原则,既在实践中发现真理,又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不迷信、不盲从,反对任何形式的迷信和思想僵化。
以上就是2020年河南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的部分考点总结,内容仅供考生参考,如需获取全部学习资料可在页面下方输入姓名和电话免费领取还可以与在线指导老师联系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