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 郑州 | 开封 | 洛阳 | 平顶山 | 安阳 | 鹤壁 | 新乡 | 焦作 | 濮阳 | 许昌 | 漯河 | 三门峡 | 商丘 | 周口 | 驻马店 | 南阳 | 信阳 | 济源 |
当前位置: 河南成人高考网 > 专升本学习资料 > 文章详情

2020年河南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第一章考点(1)

来自:河南成人高考网
时间:2020-09-10


导读:在河南成人高考专升本层次的考试中政治是一门必考科目,河南成人高考网为考生整理了本课程的知识点详解和练习题解析以供考生复习参考。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考纲解读:本章节要求考生了解哲学、世界观、方法论等基本概念;理解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区别;掌握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切实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及其基本问题
一、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
(一)哲学与世界观
从哲学的实质来讲,哲学作为一门学问,是同人们的世界观联系在一起的,是人们世界观的理论表现形态,或者说,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所谓世界观,就是人们对于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哲学与世界观是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

①哲学和世界观有着密切的联系。二者都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而不是对具体事物的个别看法和观点。从这个意义上说,哲学也是世界观。

②哲学同世界观又有重要区别。哲学不同于一般的人们在生活实践中自发形成的不系统的朴素的世界观,而是人们用哲学的术语,按照一定的逻辑结构,采取概念体系的形式予以表达的理论形态的世界观。可见,哲学也是世界观,但世界观并不都可以称为哲学,只有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才可称为哲学。

③世界观人人皆有,因而哲学作为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也就并不神秘,人人都可以学习和掌握它;但哲学又是具有严密逻辑结构的理论体系,必须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社会实践经验,通过认真、刻苦学习,才能真正掌握。

(二)哲学与方法论
所谓方法论,就是人们关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的系统理论。人们掌握了一种哲学,树立了一种世界观,就会按照这种世界观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哲学所论证的世界观就成为人们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的基本原则,成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哲学是最高层次的方法论。
(三)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哲学是世界观的系统化理论,用这种理论去观察、分析、思考和解决各种问题,就是方法论。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一般来说,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世界观的差异会导致方法论的不同,方法论的不同又体现了世界观的差异。具有不同世界观的人,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各种问题的观察以及所采取的态度和处理方法也是不同的。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所研究的问题很多,但其基本问题只有一个,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具体来说,其主要依据是:

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而必须作出明确回答的问题。这是因为,整个世界高度概括起来,无非是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两大类。任何哲学理论,实际上都是这样或那样地在回答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②如何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③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史上各派哲学斗争的焦点,从而成为划分哲学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④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是人们社会实践中的基本问题。

(二)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是思维与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即精神(意识)与物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的问题,亦即谁决定谁的问题。这一问题研究世界的本原或本质,是哲学基本问题的最重要方面,在哲学上通常称为本体论。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精神(意识)和物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反映存在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这一问题研究思维能否认识存在以及如何认识存在,通常称为认识论。哲学基本问题两个方面的内容是相互制约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任何哲学都必须回答这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也不能少。在这两个方面的内容中,第一方面是解决第二方面的前提和基础,第二方面是第一方面的展开和深人。
三、哲学的主要派别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及其历史形态、存在根源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概念
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即思维与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是区分哲学基本派别的唯一标准。依据哲学家们如何回答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哲学区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派别。所谓唯物主义,就是主张物质(存在)第一性、意识(思维)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或反映的哲学派别。所谓唯心主义,就是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物质是意识的派生物的哲学派别。哲学上的一元论和二元论。所谓一元论哲学,就是主张世界只有一个统一的本原的哲学。唯物主义和彻底的唯心主义都主张世界只有一个统一的本原,所以一元论哲学有唯物主义一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的区别。哲学史上的二元论,否认世界有一个统一的本原,认为精神和物质是两个各自独立、互不依赖的本原,是哲学上的折中主义。但它否认了物质决定意识而必然陷入唯心主义泥潭,所以它并未超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即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的不同回答,把哲学区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凡是肯定思维与存在有同一性,承认客观世界能为人们所认识的哲学观点,属于可知论;凡是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否认客观世界能被人们所认识,或者否认客观世界能够被人类彻底认识的哲学观点,属于不可知论。绝大多数哲学家,包括所有的唯物主义者和比较彻底的唯心主义者都主张世界是可以认识的,都是可知论者。可见,在可知论中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分。实践是驳斥不可知论最有力的武器。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作为哲学的非基本派别,并未超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个基本派别。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历史形态
唯物主义哲学大体经历了三个基本阶段或历史形态。唯物主义发展的第一个历史形态是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它肯定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否定神创世界的观点,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种或某几种"原初物质(如水、火、气、土,风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坚持世界物质性的正确立场,但缺乏科学的论证,具有直观性、猜测性的朴素性质。唯物主义发展的第二个历史形态是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它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这种唯物主义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存在着机械性(它把一切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形而上学性(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观察世界)、不彻底性(在自然观方面是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方面是唯心主义)等缺陷。唯物主义发展的第三个历史形态是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把唯物主义与辩证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社会历史观有机地结合起来,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是唯一科学的完备的唯物主义形态。

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式: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认为,在万事万物之前,存在一种神秘的“客观精神”,它是万事万物的本原,物质世界只不过是这种客观精神的产物和表现。这种神秘的客观精神,古希腊的柏拉图叫“理念”,德国的黑格尔叫“绝对精神”,中国的程朱学派叫“理”。主观唯心主义把个人的精神(心灵、意识、观念、意志、感觉等)当作世界的本原,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或现象,是感觉或意识的产物,如孟子主张“万物皆备于我”,英国的贝克莱说“存在就是被感知”,奥地利的马赫说“物是感觉的复合”等。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产生和存在的根源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产生及其对立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阶级根源和认识根源。社会历史根源。在人类社会实践中,就存在着产生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深厚根源。人们在一定的具体社会实践中,只要依据客观事物固有的性质和规律去改造事物,辩证地处理主体和客体、主观和客观的关系,就能达到预期的目的而获得成功。这种事实地不断重复和积累,并在实践中坚持这一方向和路线,就必然产生唯物主义观念。相反,如果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割裂主体和客体、主观和客观的关系,片面夸大主体的创造性和精神的能动作用,使主体脱离客体的制约性而陷入唯意志论,或是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体脑劳动分离,人们对自然界和社会现象无知和屈从而陷人宿命论,这样就会产生唯心主义观念。阶级根源。社会上进步的革命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为了变革现实、发展生产,敢于面对现实,认识自然和社会的本质和规律,因而成为唯物主义哲学的社会基础。相反,社会上没落的、反动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和反动统治,总是要掩盖事实真相,歪曲事物的本质,成为唯心主义哲学的社会基础。
认识根源。人的认识活动是主观反映客观的活动。坚持认识的内容来自客观对象,认识发展的趋势是不断深入和接近于客观对象的一定方面和一定层次,这就会产生和形成唯物主义。反之,如果由于主观性和片面性,割裂认识过程中的不同环节,割断认识主体与客观对象的联系,夸大认识过程中的某一形式,就会陷入唯心主义。
(二)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在哲学史上,对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还是精神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哲学基本派别的对立和斗争,而对世界的状态是“怎么样”的不同回答(即是联系、变化、发展的还是孤立、静止、不变的),又形成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没有绝对静止和永恒不变的东西;事物的运动和发展不只是量的变化,而且有质变和飞跃;事物运动变化的根源主要不在于事物的外部,而在于事物自身所包含的矛盾性。因此,人们应当从事物的联系或矛盾,从事物的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中去研究事物。辩证法的发展经历了三种历史形态:辩证法的第一种历史形态是古代朴素辩证法;第二种历史形态是以黑格尔为代表的近代唯心主义辩证法;第三种历史形态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
同辩证法相反,形而上学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彼此孤立和固定不变的;虽然有时也承认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但否认事物的根本质变和飞跃;认为事物运动变化的源泉在于外力的作用,否认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是事物自身运动发展的根本动力。形而上学的历史演变:古代形而上学笼统地否认事物的变化,否认事物的内在矛盾;中世纪的形而上学,无论在中国或欧洲,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属于唯心主义的世界观;在近代,欧洲的形而上学成为系统的思维方法,这是同资产阶级的局限性和自然科学发展的程度相联系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了庸俗进化论的形而上学,同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相对抗。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对立的发展学说,但它不构成哲学的基本派别,而是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派别。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中,始终贯穿着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也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这样或那样地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相互联系并交织在一起的。这是因为,人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一般来说总是先解决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然后才能进一步解决世界的状态是“怎么样”的问题。因此,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不是同唯物主义相结合,就是同唯心主义相结合,不存在独立的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基本派别。哲学史上的唯物主义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之别,辩证法也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分。同形而上学相结合的唯物主义,表明这种唯物主义是片面的、不彻底的;同唯心主义相结合的辩证法,也意味着这种辩证法是在神秘形式中被歪曲了的不科学的理论。哲学发展的趋向必然是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以上就是2020年河南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的部分考点总结,内容仅供考生参考,如需获取全部学习资料可在页面下方输入姓名和电话免费领取还可以与在线指导老师联系领取。


免费领取河南成考报考指导资料
姓名:   电话:   点击领取
上一篇
2020年河南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第一章考点(2)
下一篇
2020河南成人高考医学综合复习考试内容(外科学部分)
可信网站 安全验证 实名验证
声明:本网站是社会性质成人高考信息交流网站,致力于帮助广大河南成人高考考生解决问题顺利通过考试,所有信息以河南省教育招生考试院发布的内容为准!
河南成人高考 Copyright ©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投诉和建议:aueedu@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