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 郑州 | 开封 | 洛阳 | 平顶山 | 安阳 | 鹤壁 | 新乡 | 焦作 | 濮阳 | 许昌 | 漯河 | 三门峡 | 商丘 | 周口 | 驻马店 | 南阳 | 信阳 | 济源 |
当前位置: 河南成人高考网 > 专升本学习资料 > 文章详情

专升本《医学综合生理学》第三章(血液)知识点总结

来自:河南成人高考网
时间:2020-07-24

第一节概述
一、体液、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人体内的水分及溶解在其中的溶质总称体液,按其分布分为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内的液体称为细胞内液,约占体液的2/3(占体重的40%),而存在于机体细胞外的液体称为细胞外液,约占体液的1/3(占体重的20%),包括血浆、组织液、游巴液和脑脊液等,它们构成了机体的内环境。

二、血量与失血
1.血量占体重的7%~8%,足够的血量是维持正常的动脉血压和适当的微循环灌流量的必要条件。
2.一次出血达总血量10%左右,不会出现临床症状,机体可通过神经和体液调节使血量逐渐恢复:
(1)反射性的交感神经兴奋,可使容量血管收缩,增加回心血量;大乡数器官的阻力血管收缩,维持正常的血压水平;血量重新分配,保持脑和心脏的血液供应。
(2)由于毛细血管血压降低,组织液的重吸收增加,血浆量在1~2h恢复。
(3)失血1h之后,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和血管升压素生成增加,除引起血管收缩外,还能促进肾小管对Na*和水的重吸收,引起渴觉和饮水行为,有利于血量的恢复。
(4)肝加速合成血浆蛋白,可在1日左右复原。
(5)骨髓造血组织加速生成红细胞,但这一过程较慢,约需数周才能完全恢复。健康人一次失血超过全身血量的20%,将出现临床症状。失血超过30%,可危及生命。一次大量失血,往往需要进行输血治疗。
三、血液的组成及功能
(一)血细胞和血浆
血细胞可分为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三类,其中红细胞所占比例最大。血浆是血液的无形成分,其中水占91%~92%,血浆蛋白占7%,还有各种有机物和无机物。血细胞的正常值见表2-3-1:
表2-3-1血细胞的正常值
血细胞
男性女性
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4.5~5.5)×10”/L(3.5~5.0)x10/L
(4.0~10.0)×10/L
(100~300)×10°/L
(二)血液的基本功能
1.运输功能红细胞可运输0,和CO,气体,血浆可运输营养物质、代谢产物,以及各种调节物质、抗原及抗体等,某些血浆蛋白可与脂溶性物质结合,使之成为水溶性物质,以便于运输。
2.缓冲功能血浆中有许多缓冲对(NaHCO, /H, CO, , Na, HPO, /NaH, PO, 等) , 可缓冲血浆中酸碱度的变化。血浆的正常pH是7.35~7.45。血浆内以NaHCO, /H, CO, 这一缓冲对最重要, 只要NaHCO, /H, CO, 的浓度比值保持20/1, 血浆的pH即可稳定于7.4左右。人体可通过肾调节血浆中NaHCO, 的浓度, 通过呼吸调节血浆中H, CO, 的浓度, 使两者比值保持在上述范围内,血浆pH即可保持正常。
3.参加凝血与止血。

第二节血浆
血浆渗透压是血浆中溶质颗粒吸引和保留水分子的力量的总和。正常人的血浆渗透压为300mmol/L。包括血浆胶体渗透压和血浆晶体渗透压两部分。
(一)血浆胶体渗透压
血浆胶体渗透压是由血浆胶体溶质颗粒(主要是蛋白质)所形成的渗透压(即产生的吸引和保留水分子的力量)。由于血浆蛋白颗粒大、数量少,所产生的血浆胶体渗透压仅约%1.5mmo/L, 但胶体物质相对分子质量大, 不能透过毛细血管, 因此, 血浆胶体渗透压有调节血管内、外水平衡,维持正常血容量的生理意义。
(二)血浆晶体渗透压
血浆晶体渗透压是由血浆中晶体溶质颗粒(主要是无机盐)形成的渗透压。晶体物质相对分子质量较小,数量多,是产生血浆渗透压的主要力量。由于晶体物质虽可自由通过毛细血管,但难以透过细胞膜,因此,血浆晶体渗透压有调节细胞内、外水平衡,维持血细胞正常大大小、形态及功能的生理意义。

第三节血细胞

一、红细胞生理

(一)红细胞的数量和生理功能
成年男子红细胞总数正常值为(4.0~5.5)×10”/L,血红蛋白为120~160g/L;
成年女子红细胞总数正常值为(3.5~5.0)x10”/L,血红蛋白为110~150g/L。
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具有运输0,和CO,及对酸性或碱性物质起缓冲作用的功能。
(二)红细胞的脆性
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称为等渗溶液, 如5%葡萄糖溶液和0.9%NaCl溶液。
渗透压低于血浆渗透压的溶液为低渗溶液,渗透压高于血浆渗透压的溶液为高渗溶液。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会出现溶血,在高渗溶液中会皱缩。当红细胞处于低渗溶液时红细胞膜对低渗溶液有一定的抵抗能力,这种抵抗能力的大小用渗透脆性表示。渗透脆性大,抵抗能力小。所以,红细胞渗透脆性是指红细胞对低渗溶液的抵抗力。抵抗力大的脆性小,反之,则脆性大。
(三)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和血沉

红细胞因相对密度(比重)较血浆大而呈下降趋势,但由于红细胞与血浆之间的摩擦力阻碍其下沉,使其下沉很缓慢。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是指在正常生理条件下,红细胞在血浆中能够保持悬浮状态而不宜沉降的特性。通常将盛抗凝血的血沉管垂直静置,以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表示红细胞沉降的速度称之为红细胞沉降率(血沉)。其正常值男性为0~15mm/h,女性为0~20mm/h。沉降率越小,表示悬浮稳定性越好,某些疾病,如活动期的结核、风湿病等,可见红细胞沉降率加快。因此,红细胞沉降率的测定可帮助诊断某些疾病。促进红细胞沉降率加快的因素在于血浆中某些蛋白质含量的变化。

(四)血细胞比容
用离心的方法所测得的红细胞占全血的容积百分比称血细胞比容,其正常值,成年男子为40%~50%,成年女子为37%~48%。
(五)红细胞生成原料
正常红细胞是在骨髓中发育成熟的。红细胞生成所需的原料主要是蛋白质和铁,均为合成血红蛋白所必需的原料。维生素B,和叶酸是红细胞成熟过程中必要的成熟因子,是促进骨髓中幼红细胞发育成熟必不可少的物质, 它们作为辅酶参与DNA的合成。缺乏蛋白质和铁会造成小细胞贫血,缺乏维生素B2和叶酸会造成巨幼红细胞贫血。
(六)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骨髓内的造血过程分为连续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造血(多潜能)干细胞分化形成各系定向祖细胞;第二阶段是各系定向祖细胞继续分化增殖生成各种血细胞的母细胞;第三阶段是各种母细胞发育成熟,最后分别生成各类成熟血细胞。人类有两种调节因子分别调节两个不同的发育阶段红系祖细胞的生长:一是爆式促进因子, 促进早期红系祖细胞进人DNA合成期, 加强增殖活动; 二是主要由肾组织产生的促红细胞生成素(EPO) , 它作用于晚期红
系祖细胞,促进其向前体细胞分化。促红细胞生成素的作用可被雄激素、甲状腺激素和生长素所增强,并且,雄激素可直接刺激骨髓造血红细胞的增殖。

(一)白细胞的分类和计数量
正常成人血液中白细胞总数为(4~10)x10°/L,白细胞有核。根据胞质中有无特殊的嗜色颗粒,将白细胞分为粒细胞和无粒细胞两大类。粒细胞又分中性粒细胞、嗜酸粒细胞和嗜碱粒细胞,无粒细胞则分为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其中中性粒细胞占50%~70%,嗜酸粒细胞占0.5%~5%,嗜碱粒细胞占0~1%,单核细胞占2%~8%,淋巴细胞占20%-40%。
(二)各类白细胞的生理功能
中性粒细胞有吞噬异物的能力,能吞噬细胞、病毒和病原虫等致病物,在血液的非特异性细胞免疫中起重要作用,还可吞噬和清除衰老的红细胞和抗原-抗体复合物等。嗜碱粒细胞的颗粒中含有肝素、组胺、趋化因子以及过敏性慢反应物质等多种活性物质,这些物质可加速脂肪分解,增加毛细血管通透性,引起平滑肌收缩,从而引起多种过敏反应症状,并可吸引嗜酸粒细胞,聚集于局部以限制嗜碱粒细胞在过敏反应中的作用。嗜酸粒细胞释放的活性物质,可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并限制嗜碱粒细胞在速发型过敏反应中的作用。单核细胞可转变为巨噬细胞,主要参与防御功能。淋巴细胞有两种,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前者合成抗体,执行体液免疫;后者完成细胞免疫。
三、血小板生理
正常人血液中的血小板数量为(100~300)x10°/L。

第四节生理性止血
一、内源性凝血与外源性凝血的概念
血液凝固是指血液由流动的溶胶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转变为不溶性的纤维蛋白多聚体,并将血细胞网罗于其中,形成血凝块。血液凝固1~2h后,血凝块发生回缩所释放出的淡黄色液体称为血清。
1.内源性凝血完全依靠血浆内的凝血因子逐步使因子X激活而发生凝血的过程,称为内源性凝血。由因子XⅡ始动。源性凝血。由因子Ⅲ始动。
2.外源性凝血不完全靠血浆内的凝血因子使因子X激活而发生凝血的过程,称为外源性凝血  
二、血液凝固的三个基本过程及抗凝
血液凝固的三个基本过程为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凝血酶的形成;纤维蛋白的形成。
抗凝分细胞抗凝系统和体液抗凝系统:
1.细胞抗凝系统网状内皮细胞系统对凝血因子、组织因子、凝血酶原复合物及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的吞噬,以达到抗凝的目的;
2.体液抗凝系统血浆中存在很强的抗凝物质。
三、纤维蛋白溶解
纤维蛋白被分解液化的过程称为纤维蛋白溶解。纤维蛋白主要是被在血凝块中缓缓形成的纤维蛋白溶酶所分解,成为可溶解的多肽,使血凝块逐渐液化消失。

免费领取河南成考报考指导资料
姓名:   电话:   点击领取
上一篇
专升本《医学综合生理学》第三章(血液)练习题
下一篇
专升本《医学综合生理学》第二章(细胞)练习题
可信网站 安全验证 实名验证
声明:本网站是社会性质成人高考信息交流网站,致力于帮助广大河南成人高考考生解决问题顺利通过考试,所有信息以河南省教育招生考试院发布的内容为准!
河南成人高考 Copyright ©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投诉和建议:aueedu@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