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 郑州 | 开封 | 洛阳 | 平顶山 | 安阳 | 鹤壁 | 新乡 | 焦作 | 濮阳 | 许昌 | 漯河 | 三门峡 | 商丘 | 周口 | 驻马店 | 南阳 | 信阳 | 济源 |
当前位置: 河南成人高考网 > 专升本学习资料 > 文章详情

专升本《医学综合解剖学》第十章(感觉系统)知识点总结

来自:河南成人高考网
时间:2020-07-11

视器是感受光线刺激并将之转变为神经冲动的器官。这种冲动经视神经和中枢神经内的传导通路到达大脑皮质的视觉中枢,产生视觉。视器由眼球及附属装置构成。

一、眼球

眼球位于眶腔的前部,借筋膜与眶壁相 连,眶腔的后部充以眶脂体,垫托眼球。眼球呈大致球形,其前、后面的正中点,分别叫做前极和后极。平前、后极连线的中点所做的环形线,叫做中纬线或赤道。在矢状方向,通过眼球前、后极的连线,叫做眼轴;由瞳孔的中央点至视网膜中央凹的连线,叫做视轴。视轴的前点偏于眼轴的内侧,而中面凹位于于眼轴的外侧,因而视轴与眼轴以锐角相交叉。眼球由眼球壁及其内容物组成

1.眼球壁

眼球壁包括外、中、内膜三层。

(一)外膜

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 ,又称纤维膜,起着支持和保护眼球壁及其内容的作用,前1/6叫做角膜,是致密面透明的膜,其曲度大于眼球壁的其它部分,有屈光作用。角膜内无血管,但有大量的感觉神经末稍分布,对痛、触觉极为敏锐,故当炎症时常有剧痛。后5/6叫做巩膜,呈乳白色,不透明,巩膜前端与角膜相续部分的深部,生有环形的静脉窦,叫做巩膜静脉窦,后端在视神经穿 出部位,巩膜包于视神经的周围,形成视神经鞘。


(二)中膜

含有丰富的血管丛和色素细胞,故又称为血管膜或色素胞。中膜由前向后分为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等三部分。

(1)虹膜iris是中膜的最前部,为圆盘状薄膜,呈冠状位,中央有圆孔,叫做瞳孔。虹膜内有两种不同方向排列的平滑肌,一部分环绕在瞳孔的周围,叫做瞳孔括约肌,由动眼神经的副交感纤维支配;另一部分呈放射状排列于瞳孔括约肌的外周,叫做瞳孔开大肌,受交感纤维支配。在强光下或视近物时,瞳孔括约肌收缩,瞳孔缩小,以减少光线的进入量;在弱光下或远望时,瞳孔开大肌收缩,瞳孔开大,使光线的进入量增多。虹膜的颜色由于色素的多寡的进入量增多。虹膜的颜色下于色素的多而深浅不一。

(2)睫状体是中膜中部最厚的部分,衬于巩膜与角膜移行部的内面。后部平坦,叫做睫状环;前部有许多突起叫做睫状突。由睫状突发出许多睫状小带,与晶状体相连。睫状体内生有平滑肌,叫睫状肌,睫状肌的纤维位于睫状突内侧部分者环行,位于外侧的部分前后纵行,前端附于角膜与巩膜交界处,后端附于睫状体的后缘和脉络膜的前缘,睫状肌受动眼神经的副交感纤维支配,环形肌收缩使睫状突向内伸,纵行肌则牵睫状体和脉络膜向前,协助睫状突内伸,使睫状小带松弛,晶状体由于本身的弹性作用而加大自身的曲度,以适应近物。反之,睫状肌舒张,睫状小带被牵紧,晶状体也被拉薄,曲度变小,以适应看远物。


(3) 脉络膜是中膜的后2/3部,为衬于巩膜内面的一层薄而柔软的膜,与巩膜结合疏松,其间有淋巴间隙,向后经视神经周围的鞘间隙通蛛网膜下腔。其内面与视网膜色素细胞层紧贴,后方有视神经穿过。脉络膜的功能是营养眼球并吸收眼内分散的光线,以免扰乱视觉。

(三)内膜

内膜即视网膜,衬于中膜内面,可分为内外两层。外层为色素部,由单层色素上皮构成;内 层为神经部,又依其构造及附衬的部位不同,分为视部(位于后2/3部)、睫状体部和虹膜部。其中仅视部具有感光功能,其余二部不能感光,称为盲部。视网膜两层在某些疾病时互相脱离,叫做视网膜剥离症。

视网膜视部的后部厚,向前逐渐变薄。后部有一白色的圆形隆起,是视神经的穿出部位,叫做视神经盘(视神经乳头),盘的中央有视网膜中央动、静脉穿过。视神经盘没有神经细胞,不能感光,生理学上叫做盲点。在视神经盘的颞侧约3.5毫米的稍下方,有一黄色的小圆盘,叫做黄斑,其中央为一小凹,叫中央凹 ,是感光(辨色力、分辨力)最敏锐的地点。上述结构可用眼底镜在活体上观察。

视网膜的组织结构复杂,将在组织学中叙述,本节仅做概略介绍。视网膜神经部由三层神经细胞构成,最外层为感光细胞,紧贴视网膜外层的色素上皮,有感受强光和色彩的视锥细胞和感受弱光的视杆细胞两种。中层为双极细胞。内层为节细胞,节细胞发出的轴突集中于视神经盘,形成视神经、穿过眼球壁的内、中膜,外膜包绕于其周围,构成视神经鞘。

2.眼球的内容物

眼球内容物是透明无血管的组织,包括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具有屈光作用。它们使物体发射或反射的光线能够进入眼球并在视网膜上成像。

(一)房水

是无色透明的液体,充满于眼房内。眼房是位于角膜与晶状体、睫状体和睫状小带之间的腔隙,它被虹膜分为前、后两部,分别称为前房和后房。前、后房借瞳孔相通。前房周边部,虹膜与角膜相交处,叫做虹膜角膜角。房水除具折光作用外,还有营养角膜、晶状体和维持眼内压的作用。房水由睫状体的血管渗透和上皮细胞分泌产生,入于后房,经瞳孔入前房,再经虹膜角膜角入于其深部的巩膜静脉窦,最后汇入眼静脉,房水经常循环更新,保持动态平衡,若回流不畅或受阻,则致房水充滞于眼房中,使眼内压升高,患者视力受损,视野缩小并伴有严重头痛,称为青光眼。


(二)晶状体

位于虹膜后方,玻璃体的前方,呈双凸透镜状,前面较平坦,后面凸隆明显,具有弹性,不含血管神经,外面包以透明的高弹性薄膜,叫晶状体囊。晶状体本身由许多平行排列的晶状体纤维组成,其周围部称晶状体皮质;中央部称晶状体核。晶状藉众多睫状小带系于睫状体上,前已述及晶体曲度的变化,取决于睫状肌的收缩和舒张。晶体的作用在于通过其曲度变化,调整屈光能力,以使物像聚焦于视网膜上。老年人晶体的弹性减退,睫状肌呈现萎缩,调节功能降低,出现老视。若晶状体因疾病、创伤、老年化而变混浊时,称为白内障。

(三)玻璃体

是无色透明的胶状物质,充于晶状体与视网膜之间,除具有屈光作用外,还有支撑视网膜的作用。若玻璃体混浊,则造成不同程度的视力障碍,若其支撑力减弱则可发生视网膜剥脱。

二、眼的附属装置

眼的附属装置包括眼睑、结膜、泪器、眼外肌以及筋膜和眶脂体等,对眼球起保护、运动和支持作用。

眼睑是位于眼球前方的屏障,起着保护眼球的作用。可分为上睑和下睑,上、下睑之间为睑裂,裂的内、外端分别叫内眦和外眦,内眦钝圆,外眦较锐。

眼睑的外面为皮肤,内面为结膜,中间夹以皮下组织、肌层和睑板。皮肤和结膜相互移行部为睑缘,睑缘前缘生有2-3排向前弯曲的睫毛,睫毛的根部生有睫毛腺,此腺发炎称为麦粒肿。睑缘的后部,有一排睑板腺的开口。上、下睑缘靠近内侧端处,各有一个小乳头状突起,其顶部有一小的开口,叫做泪点。内眦与眼球间有一微凹的间隙、叫做泪湖,是泪水集聚的地方。睑的皮下组织疏松,脂肪极少或无有,可因积液而肿胀。皮下组织的深面为肌层,肌层主要为眼轮匝肌(属面肌),受面神经支配,收缩时使睑裂闭合;上睑还生有提上睑肌,以腱膜止于上睑的根部,受动眼神经支配,收缩时可使上睑上提,开大睑裂;此外在其深面,上、下睑还有一些平滑肌束,附于上、下睑板,称为睑板肌或氏肌,受交感神经支配,收缩时可使睑裂开大。肌层的深面为睑板,呈半月形,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内含与睑缘垂方向排列的睑板腺,以成排的小管开口于睑缘,分泌脂性液体,以润滑睑缘并防止泪液外溢。睑板腺阻塞发炎时,称为霰粒肿。

2.结膜


结膜是一层薄而透明的粘膜,富含血管。覆盖于眼睑后面和眼球的前面。按其所在部位可分为三部:即睑结膜、球结膜和二者的结合部即结膜穹窿。睑结膜贴于睑板后面,透明而光滑。球结膜覆盖巩膜前方的部分较疏松,容易推动,而在角膜周缘部结合紧密,并移行于角膜上皮。结膜穹窿分为上穹和下穹,有较多皱襞,以利于眼球运动。当睑裂闭合时,结膜则形成位于上、下睑和眼球之间的囊,称为结膜囊。

3.泪器

泪器由泪腺和泪道组成,泪道包括泪点、泪小管、泪囊和鼻泪管。

(一)泪腺位于眶上壁外侧的泪腺窝内,呈扁椭圆形,有10余条排泄管开口于结膜上穹的外侧部。泪腺分泌泪液,借瞬目活动将之涂于眼球表面。

(二)泪小管上、下各一,分别位于上、下睑的皮下,起自泪点,分别向上或下垂直走行,再折向内侧水平走行,开口于泪囊。


(三)泪囊位于眶内侧壁前部的泪囊窝内,为一膜性囊,其上端为盲端,下端移行于鼻泪管。眼轮匝肌有纤维越过泪囊深面并与囊壁相连,肌收缩时可牵拉泪囊使之扩大,以利泪液流通。

(四)鼻泪管紧贴于骨性鼻泪管的内面,为续于泪囊下端的膜性管,开口于下鼻道的外侧壁。

4.眼球外肌

眼球外肌属横纹肌,包括上、下、内、外4条直肌和上、下2条斜肌及1块上睑提肌,前6块都是牵拉眼球向各方向转动的肌肉。

上直肌、下直肌、内直肌和外直肌均起自视神经管周围的总腱环,分别行于眼球的上、下、内侧和外侧各方,止于眼球巩膜赤道线以前的各相应面。上斜肌也起自总腱环,在上直肌和内直肌之间纤维斜向上内行,以细腱通过眶内侧壁前上方的纤维滑车,折向后外,止于眼球巩膜赤道线的后外方。下斜肌起自眶下壁内侧近前缘处,斜向后外行于下直肌与眶下壁之间,止于眼球下面巩膜赤道线的后外方。

眼球的运动以眼球前极或瞳孔的位置为基准,由于上、下直肌的位置与眼轴形成约25℃的夹角,故上、下直肌可使瞳孔向上、下转动的同时,还使瞳孔转向内侧。内、外直肌可使瞳孔向内、外侧转动。上斜肌可使瞳孔转向下外方;下斜肌则使瞳孔转向上外方。当注视物体时,两眼的眼肌共同协调动作,侧视时,一侧的外直肌与另一侧的内直肌同时收缩;聚视时两眼的内直肌同时收缩。

上睑提肌位于上直肌的上方,起自视神经上方的骨面,止于上睑,作用为提上睑和开大睑裂。

5.眶筋膜及眶脂体


硬脑膜在视神经管处分为两层,内层包绕视神经形成视神经鞘,外层附于眶壁移行于眶骨膜。眼球的外面从角膜缘以后的部分,为纤维组织薄膜所包绕,叫做眼球筋膜或眼球鞘,又名氏囊,该鞘与巩膜间存有一空隙,叫做巩膜外隙,与眼球形成犹如球窝关节样结构,以保证眼球的转动,在各眼球外肌的外面包有眼肌筋膜,如套袖样,以实现各肌的灵活运动。

在眼球、眼肌、视神经及泪腺之间,充以脂肪组织,它们对眼球起着支持和弹性垫的作用,这些脂肪团块称为眶脂体

三、眼及眶的血管和神经

1.眼血管

(一)眼动脉是颈内动脉的颅内分支,与视神经一起从视经管入眶,在眶内,动脉先居于视神经的外侧,继而在上直肌和下方越过视神经的上方至眶的内侧壁前行,终支形成眶上动脉和滑车上动脉,分布于额部皮肤及睑。行程中发出分支供给眼球、眼球外肌、泪腺等器官。其中最重要的分支为视网膜中央动脉,是眼动脉在入眶后即发出的细小分支,先行于视神经的下方,继而穿入视神经并行于其中央,从视经盘中心穿出,立即分布为上、下两支,每支再分为鼻侧支和颞侧支,营养视网膜的内层,但黄斑的中央凹无血管分布,临床上常用眼底镜观察此动脉。

眼动脉的分支及供给范围见下表


(二) 眼静脉有眼上静脉和眼下静脉,收集眶内结构及眼球的静脉,眼上、下静脉均起于眶的前内侧,因而与内眦静脉间有吻合。眼上静脉向后行,经眶上裂汇入海绵窦;眼下静脉向后行分为两支,一支注入眼上静脉,另一支经眶下裂注入翼丛。

眼球的静脉回流有三个途径:视网膜的静脉血汇入视网膜中央静脉;虹膜、睫状体、脉络膜的静脉血汇入涡静脉,涡静脉位于眼球血管膜的外层,有4-6条,在赤道线的稍后方穿出巩膜;眼球前份的虹膜等处的静脉血经睫状前静脉回流。这些静脉均回流于眼上、下静脉。

2.眼及眶内的神经

眼球及眶内结构的神经支配较为复杂,视神经传递视觉冲动;眼球外肌由Ⅲ、Ⅳ、Ⅵ脑神经支配,眼球及眶内结构的一般感觉由Ⅴ脑神经第一支眼神结支配,此外尚有副交感神经和交感神经支配平滑肌及腺体。

(一)视神经,为第2对脑神经,它与一般神经不同,实为第3级神经元的轴突构成。视网膜的三层细胞均为神经细胞,在胚胎发生上它们由前脑泡两侧突出的视杯演化而来,第一级神经元为视锥和视杆细胞;第二级为双极神经元;第三级为视神经节细胞。视神经节细胞的轴突向视神经盘聚集,再穿眼球壁后行,经视神经管入颅中窝,续于视交叉。视神经外面也与脑组织一样包有与三层脑膜相延续的膜,蛛网膜下腔也延续到视神经周围,故颅内压增高时,视神经盘可出现水肿。

(二)动眼神经内含有躯体运动和内脏运动两种纤维,均起自中脑,经脚间窝出脑,行于海绵窦外侧壁上部,自眶上裂入眶分为上、下两支。上支细小,支配上直肌和上睑提肌;下支粗大,支配下直肌、内直肌和下斜肌。支配下斜肌的支分出一个小支,叫睫状神经节短根,由内脏运动纤维(副交感纤维)组成,在睫状神经节内交换神经元,节后纤维经睫状短神经,支配睫状肌和瞳孔括约肌,参与完成调视反射和瞳孔对光反射。

(三)滑车神经含躯体运动纤维,起于中脑,在下丘下方出脑,绕大脑脚前行,穿经海绵窦外侧壁,经眶上裂入眶,向前内行越过上直肌和上睑提肌,从上面进入并支配上斜肌。

(四)展神经含躯体运动纤维,起于脑桥,从延髓脑桥交界处出脑,前行至颞骨尖端入于海绵窦,位于颈内动脉的外侧,经眶上裂入眶,从内侧进入并支配外直肌。

(五)眼神经是三叉神经第一支,为一般躯体感觉神经,自三叉神经半月节发出后,穿入海绵窦外侧壁,在动眼和滑车神经下方经眶上裂入眶,分支分布于硬脑膜、眼眶、眼球、泪腺、结膜和部分鼻腔粘膜以及额顶部、上睑和鼻背的皮肤。

(1)泪腺神经较细小,沿眶外侧壁、外直肌上缘至泪腺。另外有来自面神经的副交感纤维,经翼腭神经节交换神经元后,节后纤维经颧神经交通支加入泪腺神经,支配泪腺分泌。

(2)额神经最粗,在上睑提肌前上方前行,在眶中部分为二支,较大的外侧支为眶上神经,经眶上切迹(孔)分布于额部皮肤;较小的内侧支为滑车上神经分布于上睑、鼻背和额部皮肤。

(3)鼻睫状神经在上直肌和视神经之间前行,达于眶内侧壁,分出睫状节长根(感觉根)和2-3支睫状长神经,分布于眼球、眼睑、泪囊、鼻腔前部的粘膜和鼻下部的皮肤。

(六)交感神经纤维 交感神经的节前纤维来自颈8和胸1节段脊髓,经颈交感干至颈上节,交换神经元后发出的节后纤维经颈内动脉丛,至睫状神经节(穿过),经睫状短神经入眼球,支配瞳 孔开大肌和眼球内血管。另外交感神经纤维还支配睑板肌。



57

第七节 前庭蜗器

前庭蜗器包括感受头部位置的位觉器和感受声波刺激的听觉器两部分,所以又称位听器。尽管这两种感受器在机能上是互不相干的,但由于它们在结构位置上关系密切,所以合并于一节讲述。

听觉器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外耳、中耳是声波的传导装置,内耳的耳蜗是接受声波刺激的感受器的所在部位;位置觉感受器则存在于内耳的前庭和半规管中。


一、外耳

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和鼓膜等三部分,具有收集和传导声波的功能。

1.耳廓

耳廓以弹性软骨为支架,外面被覆皮肤而构成。皮下组织很少,但血管神经丰富。下方耳垂部分软骨,仅含结缔组织和脂肪。

耳廓凸面向后,凹面朝向前外。周缘卷曲叫做耳轮,耳轮的前内侧,有与之平行的隆起叫对耳轮,对耳轮的上端分叉,分叉间的凹陷部叫做三角窝,在耳轮与对耳轮之间狭窄而弯曲的凹沟叫做耳舟。对耳轮的前方有一深凹叫耳甲,被耳轮的起始部耳轮脚分为上部的耳甲艇和下部的耳甲腔。耳甲腔的前方有一突起,叫耳屏,从前方遮盖着外耳门。对耳轮的下端突起,与耳屏相对应,叫做对耳屏,二者之间隔以屏间切迹。对耳屏的下方为耳垂。

2.外耳道

为自外耳门向内延伸至鼓膜的管道,成人长约2-2.5厘米,外侧1/3为软骨部与耳廓软骨相续;内侧2/3为骨性部。外耳道全形为一曲管,从外向内,软骨部先朝向前上,继而稍向后,骨性部的朝向前下,故作外耳检查时,将耳廓向后上方牵拉,即可使外耳道拉直。婴儿外耳道的发育尚未完全,短而狭窄,其鼓膜位置较水平,在检查时需将耳廓向后下方牵拉。

二、中耳

中耳包括鼓室及其后方与之相通的乳突窦和乳突小房,以及向前下方与咽交通的咽鼓管等三部分。

1.鼓室

位于颞骨岩部内,为内外方向扁的不规则的含气腔洞,内表面衬以粘膜,为咽粘膜经咽鼓管延续而来,向后移行为乳突窦粘膜。鼓室内有听小骨及附于其上的小肌肉、血管和神经等。

(一)鼓室各壁

上壁由颞骨岩部前上面的外侧份构成,叫做鼓室盖,与颅中窝仅以薄骨板相隔,故中耳炎可溃破此薄板侵入颅腔。

下壁紧邻颈静脉窝,叫颈静脉壁。


前壁为颈动脉管的后壁,叫做颈动脉壁,上部有肌咽鼓管,此管被一片不完整的隔分为两个半管,上方者叫鼓膜张肌半管,内藏鼓膜张肌。下方者叫咽鼓管半管,为咽鼓管外侧1/3的骨性壁。

后壁为乳突壁,上部有乳突窦口,通向乳突窦及乳窦小房。乳突窦口的内侧壁上有弓形的隆起,叫做外半规管凸;窦口的下缘处有锥状隆起,蹬骨肌藏于其内,并以细小的肌腱自锥状隆起的尖端穿出。在外半规管凸的下方和锥状隆起的上方有面神经由鼓室的内侧壁转至鼓室的后壁下行。在锥状隆起的后下方有鼓索(神经)自面神经管穿出,进入鼓室,再穿鼓室下壁的小裂隙出颅加入舌神经。

外侧壁的大部分是鼓膜,鼓膜上方为骨性部,即鼓室上隐窝的外侧壁。鼓膜呈斜位,是外耳道和中耳的分界。其外侧面朝向前、下、外,与外耳道底约成45°-50°角,因而外耳道的前、下壁较长。婴儿鼓膜更为倾斜,几近于水平。鼓膜的周缘附于颞骨上,中心向内凹陷,是锤骨柄的附着处,叫做鼓膜脐。沿锤骨柄向上鼓膜向前、后各形成一条皱襞,叫做锤骨前襞和锤骨后襞,两襞上方的鼓膜略呈三角形,薄而松弛,叫做松弛部;而两襞下方的骨膜则坚实而紧张,称为紧张部。鼓膜脐的前下方有一三角形的反光区,叫做光锥。鼓膜是以纤维组织为基础,外面覆以皮肤(与外耳道皮肤相续),内面覆以鼓室粘膜而构成。


内侧壁又称迷路器,壁的中部隆凸,叫做岬,由耳蜗第一圈的隆起形成,岬的后上方有卵圆形的孔,叫做前庭窗(卵圆窗),通内耳的前庭,镫骨底借韧带连于该窗的周缘。岬的后下方有较小的圆孔,叫做蜗窗(圆窗),通耳蜗的基部,在活体有第二鼓膜将之封闭。前庭窗的后上方有弓形的隆起,叫面神经管凸,内有面神经走行,面神经管管壁甚薄,有时有小孔或不完整,故中耳炎时常可侵及面神经。


(二)听小骨

听小骨共有三块,即锤骨、砧骨和蹬骨,三者以关节和韧带连接成链状的杠杆系统。当声波振动鼓膜时,经听小骨链的连串运动,使蹬骨底在前庭窗上摆动,将声波的振动传入内耳。

锤骨呈锤子形,有一细长的柄和一个膨大的球形的头。柄的下端附着于鼓膜脐,柄的上端生有两个突起,分别突向前方和外侧。头向上突入于鼓室上隐窝,与砧骨头形成关节,并有韧带将之系于鼓室上壁。

砧骨有体和长、短二脚,体的凹面与锤骨头形成球窝状关节,长脚伸向下方,未端与蹬骨头形成关节。

镫骨可分为头、二脚和底等部分,头与砧骨长脚形成关节,自头伸出的二脚连于椭圆形的底。底借韧带系于前庭窗的周缘。

(三)听小骨肌

鼓膜张肌位于鼓膜张肌半管内,起于邻近的骨及软骨,以腱止于锤骨柄的上端,肌收缩时牵拉锤骨柄使鼓膜紧张,受三叉神经下颌神经的分支支配。蹬骨肌位于锥状隆起内,以细腱穿出隆起的尖端,止于蹬骨头,收缩时,将蹬骨牵向后外方,使蹬骨底与前庭窗周缘间的韧带紧张,受面神经的分支支配。听小骨肌的协同作用是减低声波的振动强度,以保护听觉感受器。

2.咽鼓管

咽鼓管由咽侧壁向后外通向鼓室,长约4厘米,可分为内侧的软骨部和外侧的骨部(即颞骨岩部的咽鼓管半管)。骨部的外侧端开口于鼓室的前壁,软骨部的侧端开口于鼻咽部的侧壁,约与下鼻甲的后端平齐,叫做咽鼓管咽口。当吞噬时,咽鼓管咽口张开,使空气经咽鼓管至鼓室,以维持鼓膜内、外的大气压的均衡,便于鼓膜接受声波冲击而颤动。小儿咽鼓管短且走向平,腔径较大,故咽部感染常经咽鼓管向鼓室蔓延。

3.乳突窦和乳突小房


乳突窦和乳突小房是鼓室向后方伸延于乳突内的含气腔洞。乳突窦向前经乳窦口通鼓室,向后则与乳窦小房相连。这些腔洞以均衬以粘膜,该粘膜与鼓室粘膜、咽鼓管粘膜和咽粘膜相延续,故中耳炎时常向后发展为乳突窦炎。

三、内耳

内耳位于颞骨岩部,居于中耳和内耳道底之间。包括由骨密质构成的一系列复杂的曲管,称骨迷路,及其内部的形态与骨迷路基本一致的膜性曲管,叫做膜迷路两部分构成。膜迷路内充以淋巴液,叫做内淋巴,膜迷路与骨迷路之间的间隙内也有淋巴液,叫做外淋巴。内、外淋巴液互不交通。

1.骨迷路

骨迷路在颞骨岩部内,沿岩部长轴从前内向后外依次排列着耳蜗。前庭和骨性半规管等三部分。

(一)耳蜗形似蜗牛壳,蜗底对向内耳道,蜗顶朝向前外方,由蜗螺旋管蟠绕蜗轴两圆半而构成。蜗轴呈圆锥形,骨质较疏松,蜗螺管则由骨密质构成,两者之间质地有明显不同。由蜗轴发出骨性螺旋板,突入于蜗螺旋管内,但板的游离缘并未达到蜗螺旋管的对侧壁,空缺处由膜迷路的膜性蜗管填补,从而将蜗螺管分为两半,上半称前庭阶,下半叫做鼓阶。故耳蜗内实际由蜗管、前庭阶和鼓阶等三条并列的管道系统构成。膜性蜗管的顶端为盲端,与蜗螺旋管顶之间留有蜗孔,前庭阶和鼓室阶内的外淋巴液可经蜗孔互相交通。前庭阶起自前庭,与中耳间隔以前庭窗;鼓阶则以蜗窗的第二鼓膜与中耳鼓室相隔。

(二)前庭为位于骨迷路中部的近于椭圆形的空腔,其前部连通耳蜗,后部有5个小孔,与3个骨半规管相通。前庭的外侧壁即鼓室内侧壁,有前庭窗为蹬骨底及韧带所封闭;前庭的内侧壁即内耳道底,前庭神经自膜迷路起始后经此入颅后窝。

(三)骨半规管为3个C字形的弯曲骨管,三者在三维方向互相垂直。其中外半规管位置与水平面一致,又称水平半规管,前半规管与颞骨岩部的长轴垂直,后半观管与岩部的长轴平行。由于两侧颞骨岩部的长轴延长线以直角相交,所以两侧水平半规管处于同一水平面上,而一侧的前半规管则与另一侧的后半规管相平行。每个半规管有2个脚与前庭后部相通,一个叫单脚,一个较膨大,叫壶腹脚。但前半规管与后半规管的单脚合成一个总脚,开口于前庭,所以3个半规管仅有5个口与前庭相通。

2.膜迷路

膜迷路是骨迷路内封闭的膜性管和囊,其管径小于骨迷路,可分为位于耳蜗内的蜗管,位于前庭内的球囊和椭圆囊,以及位于骨半规管内的膜半规管等三部。

(一)蜗管位于耳蜗内,其口径仅及耳蜗的1/8,紧靠耳蜗的外侧壁(以蜗轴为中心),填补了骨性螺旋板与耳蜗外侧之间的空隙,随螺旋板蟠绕约两圈半,顶端为盲端,底部后端借连合管通球囊。蜗管从底部向顶部逐渐变细,内含内淋巴。截面呈三角形,上壁为前庭壁(前庭膜),对向前庭阶;外侧壁紧贴蜗管外侧壁的骨膜,较厚含有丰富的血管 ;下壁由骨性螺旋板的外侧部和蜗管鼓壁(膜性螺旋板或基底膜)构成,其上有螺旋器,是听觉的感受器。螺旋器的主体是毛细胞,另外还有支持细胞和盖膜。毛细胞排列于基底膜上,其顶面有听毛,上方有盖膜,当声波经外耳、中耳传入时,经前庭窗引起耳蜗的外淋巴波动,继而基底膜振动、内淋巴波动,刺激毛细胞与盖膜接触而感音。基底膜内的纤维长短不一,蜗底(近蜗窗处)最短,向蜗顶逐渐加长,有如琴弦,与毛细胞感受音频的高低相关。

声波的传导途径有空气传导和骨传导两种途径。空气传导的途径是经外耳道振动鼓膜,经听小骨链将之传至前庭窗,引起耳蜗外淋巴波动,经前庭壁引起内淋巴波动,并经鼓阶引起螺旋器基底膜振动,刺激毛细胞,转化为神经冲动,经蜗神经传入脑干,再经一定的传导径路传入大脑皮质听觉感受区,产生听觉,骨传导主要是指音波冲击颅骨,经颅骨传至耳蜗,使耳蜗外淋巴液产生波动,刺激螺旋器的毛细胞而感受。但骨传导的效能比空气传导要小得多。

临床上将鼓膜、听小骨等损坏而导致的听力下降叫传导性耳聋,交螺旋器和蜗神经损伤导致的听力障碍叫神经性耳聋。传导性耳聋时,可经骨传导听到声音,而神经性耳聋则可完全丧失对音波的感受。

(二)球囊的椭圆囊位于前庭内,球囊位于前下方,借连合管与蜗管相通;椭圆囊居于后上方,其后壁有5个开口,与膜性半规管相连。两囊之间有椭圆球囊管相连,由此管发出内淋巴管,经前庭内侧壁至颞骨岩部后面,内耳门的后外侧,扩大为内淋巴囊,内淋巴经此囊渗出到周围血管丛。球囊的前壁有球囊斑,椭圆囊的底有椭圆囊斑,两斑生有毛细胞,能感受直线加速或减速运动的刺激;椭圆囊斑近于水平位,头部前腑后抑时则刺激该斑的毛细胞;球囊斑近于矢状位,头侧倾斜时则可刺激囊斑的毛细胞。 

(三)膜半规管与骨半规管形态一致,但管径较小。在壶腹处管壁隆起形成壶腹嵴,嵴与壶腹的长轴相垂直,是位置觉感受器,嵴上的毛细胞能感受旋转运动开始和终止时的刺激。

3.内耳道

内耳道为岩部的骨管,以内耳门开口于颅后窝,外侧为内耳道底。底上有许多小孔,有前庭蜗神经、面神经及迷路动脉(又称内听动脉,为两侧椎动脉合成的基底动脉的分支)等通过


4.前庭蜗神经

是第8对脑神经,可分为前庭神经和蜗神经两部分。前庭神经传递位置觉的冲动,它的双极细胞体位于内耳道底的前庭神经节,细胞的周围突穿过内耳道底的小孔,分布于球囊斑、椭圆囊斑和壶腹嵴的毛细胞,其中枢突组成前庭神经,经内耳门入颅。蜗神经传递声波刺激,双极细胞体位于蜗轴内,形成蜗神经节,细胞的周围突分布于螺旋器的毛细胞,中枢突集中成蜗神经穿过内耳道底,经内耳门入颅。

5.内耳的血管和淋巴

内耳的动脉来自基底动脉的迷路动脉,在内耳道底分为前庭支和耳蜗支,分布于位置觉和听觉感受器。来自耳蜗和前庭的静脉汇成迷路静脉,出内耳门汇入附近的硬脑膜静脉窦(岩上、下窦,横窦)。

内耳迷路的内淋巴,由蜗管外侧壁(血管纹)分泌产生,经内淋巴管、内淋巴囊渗出至周围的血管丛;外淋巴则经小管与蛛网膜下腔直接相通。

免费领取河南成考报考指导资料
姓名:   电话:   点击领取
上一篇
专升本《医学综合解剖学》第十章(感觉系统)练习题
下一篇
专升本《医学综合解剖学》第九章(循环系统)练习题
可信网站 安全验证 实名验证
声明:本网站是社会性质成人高考信息交流网站,致力于帮助广大河南成人高考考生解决问题顺利通过考试,所有信息以河南省教育招生考试院发布的内容为准!
河南成人高考 Copyright ©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投诉和建议:aueedu@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