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河南成人高考医学类专业专升本层次需要考生考试《医学综合》科目,本网站整理出各章节考察知识点总结供考生参考,考生复习还是要以教材课本为主。
本章节考纲解读
掌握常用实验室检查的内容、参考值及临床意义;掌握心电图导联的组成,各波、段、间期的命名、参考值及临床意义。了解血气分析的指标和临床应用;熟悉胆红素代谢;了解常用生化指标(血糖、血脂、电解质、肾功能、血清酶、心肌酶及心肌蛋白)的参考值及临床意义;掌握典型正常心电图的特征,以及心房与心室肥大、急性心肌梗死和常见心律失常的心电图特征;掌握肾功能、肺功能和超声心动图检查的内容。
血常规检查
一、红细胞计数
1.生理性增多见于新生儿、高山居民。
2.病理性增多见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代偿性红细胞增多症(如先天性心脏病、严重肺心病等)。
3.红细胞减少
(1)红细胞丢失过多:如急、慢性失血。
(2)造血原料不足:如缺铁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3)红细胞破坏增加:如先天性或后天性溶血性贫血。
(4)红细胞生成障碍:如再生障碍性贫血。
二、血红蛋白测定
1.增高见于新生儿、高山居民、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代偿性红细胞增多症。
2.减低
(1)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红细胞与血红蛋白按比例减少,见于急性失血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
(2)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红细胞减少小于血红蛋白减低,见于缺铁性贫血;
(3)大细胞性贫血:红细胞减少大于血红蛋白减低,见于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三、白细胞计数
1.生理性增多见于新生儿、婴幼儿、妊娠、分娩、经期、运动、寒冷、饭后、情绪激动等。
2.病理性增多细菌感染、出血、溶血、白血病、恶性肿瘤等。
3.减少白细胞总数减少主要是中性粒细胞减少。见于病毒感染、伤寒、布氏杆菌病、黑热病、疟疾、药物或代谢产物中毒、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减少症、肿瘤放疗或化疗后。
四、白细胞分类计数
1.中性粒细胞
(1)增多
①生理性增多:婴幼儿、妊娠、分娩、剧烈运动、饱餐、寒冷。
②严重组织损伤:大手术、大面积烧伤、急性心肌梗死。
③感染:如阑尾炎、尿道炎、肺炎、猩红热等。化脓性感染最显著。
④急性中毒:包括化学药物、代谢产物及生物毒素中毒等。
⑤急性出血或急性溶血。
⑥白血病及恶性肿瘤晚期。
(2)减少
①某些感染:见于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如伤寒、副伤寒;病毒感染,如流感、病毒性肝炎等;原虫感染,如黑热病、疟疾等。
②部分血液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粒细胞缺乏症等。
③各种原因引起的脾功能亢进。
④化学药物中毒或放射性损伤等。
⑤消耗性疾病。
2.嗜酸性粒细胞
(1)增多
①过敏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食物或药物过敏、血清病等。
②寄生虫病:如血吸虫、肺吸虫、过敏性皮炎等。
③皮肤病:如湿疹、牛皮癣、过敏性皮炎等。
④其他: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嗜酸性粒细胞性白血病、脾切除术后。
(2)减少:见于伤寒、某些传染病早期、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以后。
3.嗜碱性粒细胞:增多见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嗜碱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4.淋巴细胞
(1)增多
①某些病毒或杆菌感染:如流行性腮腺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伤寒、百日咳等。
②急性传染病及中毒症的恢复期。
③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淋巴瘤。
(2)减少:多见于传染病急性期、放射病、细胞免疫缺陷病等。
5.单核细胞增多见于:
(1)某些感染:活动性肺结核、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疟疾、黑热病、立克次体病等。
(2)某些血液病:如单核细胞性白血病、粒细胞缺乏症恢复期。
(3)结缔组织病、霍奇金病等。
五、血小板计数
1.生理性变化:运动、进食、午后、妊娠中晚期血小板轻度增加。女性月经期第一天降低,第3~4天恢复正常或稍高。
2.病理性减少
(1)造血功能障碍: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放射病、多发性骨髓瘤。
(2)血小板破坏增加: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
(3)血小板消耗过多: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4)感染或中毒:伤寒、败血症、化学药物中毒。
(3)病理性增多:见于急性失血、急性溶血、真性红L细胞增多症、脾切除、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