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格检查基本方法
一、视诊
1.全身状况观察患者的一般状态,如年龄、发育、营养、意识状态、面容、步态和姿势等。
2.局部情况了解病人身体各部分的改变,如皮肤、黏膜、舌苔、头颈、胸廓、四肢、肌肉、骨骼、关节外形等。对一些特殊部位(如鼓膜、眼底、胃肠黏膜等)需用某些仪器(如耳镜、眼底镜、内窥镜等)帮助检查。
二、触诊
1.浅部触诊法用一只手轻放在被检查部位上,利用手指或手掌以滑动的方式,轻柔地进行触摸。浅部触诊适用于胸部、腹部、皮肤、关节、软组织的浅表病变和阴囊、精索以及浅部动、静脉、浅部淋巴结和神经的检查。
2.深部触诊法用一只手或双手重叠,由浅入深,逐渐加压以达深部。深部触诊法主要用于腹部检查。根据检查目的不同有下列几种方法:
(1)深部滑行触诊法:患者平静,屈下肢仰卧。用一只手或两只手重叠逐渐压向深部,触及深部内脏或肿块后,用弯曲并拢的二、三、四指末端和腹部皮肤一起在被触及的腹腔脏器器官或包块上做上下左右的滑动触摸;这种触诊法常用于腹腔深部包块和胃肠病变的检查。
(2)双手触诊法:将左手置于被检查腹腔脏器或包块的后部,并将被检查部位推向右手方向,这样除可起固定作用外,同时又可使被检查脏器或包块更接近体表以利于右手触诊。用于肝、脾、肾和腹腔肿物的检查。
(3)深压触诊法:以一两个手指逐渐深压触摸某一部位,用以探测腹腔深在病变的部位或确定腹腔内压痛点,如阑尾压痛点、胆囊压痛点等。在检查反跳痛时,即在深压的基础上迅速将手抬起,询问病人是否感觉疼痛加重或查看面部是否出现痛苦表情。
(4)冲击触诊法:又称浮沉触诊法。检查时以并拢的三四个手指,取70~90°角,置于腹壁上相应的部位,作数次急速而有力的冲击动作,在冲击时即会出现腹腔内脏器在指端浮沉的感觉,这种方法一般只用于大量腹水时肝、脾难以触及者。
三、叩诊
叩诊是用手指叩击身体表面某部,使之振动而产生音响,根据振动和声响的特点来判断被检查部位的脏器状态有无异常。其基本机制是:人体各组织的弹性、密度和含气量以及邻近器官的含气量和距离不同,出现叩诊音各不相同。
(一)叩诊的方法
1.直接叩诊法用右手的二、三、四、五4个并拢的手指掌面直接拍击被检查的部位,借拍击的反响和指下的振动感觉来判断病变情况的方法。这种叩诊法适用于胸部和腹部面积较广泛的病变。
2.间接叩诊法左手中指中节紧贴于叩诊部位,勿加重压,以免影响被叩组织的振动,其他手指稍微抬起,勿与体表接触,以右手中指指端叩击左手中节指骨的前端,叩诊方向应与叩诊部位的体表垂直。叩诊应以腕关节与掌指关节的运动进行叩击,肘关节及肩关节不参与运动。
(二)叩诊音
1.清音音调较低,振动持续时间较长,音响较强。是正常肺部叩诊音。
2.鼓音是一种和谐的乐音,与清音相比音响较强,振动持续时间也较长,在叩击含有空洞、气胸、气腹等。大量气体的空腔脏器时出现。正常见于左下胸的胃泡区及腹部。
3.过清音是属于鼓音范畴的一种变音,音调与音响介于清音与鼓音之间。音调较清音低,音响较清音强,极易听到。正常儿童可叩击出相对过清音,临床上常见于肺组织含气量增多、弹性减弱时,如肺气肿。
4.浊音是一种音调较高,音响较弱,振动持续时间较短的叩诊音。当叩击被少量含气组织覆盖的实质性脏器时产生。如叩击心或肝被肺的边缘覆盖的部分,或在病理状态下如肺炎(肺组织含气量减少)所表现的叩诊音。
5.实音击实质性脏器心或肝所产生的音响。在病理状态下,见于大量胸腔积液或肺实变等。也称重浊音或绝对浊音,音调较浊音更高,音响更弱,振动持续时间更短
四、听诊
1.直接听诊法医生以耳直接贴于病人体表被检查部位进行听诊。此法听取的声音较弱,很不方便。现在,只有在某些特殊或紧急情况下才偶尔采用。
2.间接听诊法利用听诊器进行听诊检查的一种方法。此法方便,可以在任何体位时使用,同时对脏器活动的声音还有放大作用。间接听诊法的使用范围很广,除心、肺、腹外,还可听取身体其他部位的血管音、皮下气肿音、肌束颤动音、关节活动音、骨折面摩擦音等。
一般检查
一、生命征的内容、检查方法、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一)体温
1.体温的测量方法一般有三种:
(1)口测法:体温计消毒后擦干,甩至36℃以下,将水银端置于舌下,紧闭口唇,不用口呼吸, 以免冷空气进入口腔影响口腔内的温度, 放置5min后读数, 正常值为36.3~37.2℃。
(2)肛测法:病人取仰卧位,将肛门体温计水银端涂以润滑油,徐徐插入肛门,深达体温计长度的一半位置, 放置5min后读数。正常值为36.5~37.7℃。多用于小儿及神志不清的病人。
(3)腋测法:擦干腋窝汗水(有汗会使测得体温降低),将体温计置于腋窝深处,用上臂将体温计夹紧, 放置10min后读数, 正常值为36~37℃。
2.正常体温及其变异
在生理情况下,体温有一定的波动,但24h内波动幅度一般不超过1℃。一般女性高于男性,幼儿比成人稍高,而老年人又稍低于成人。昼夜中,清晨2:00~6:00最低,下午5:00~6:00最高,运动、进餐后及妇女月经前或妊娠期体温均可略升高。体温过低常见于周围循环衰竭、大出血后、高度营养不良,慢性消耗性疾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等疾病以及在低温环境下暴露过久者。
(二)脉搏
1.脉搏的检查方法和正常值
一般用桡动脉,检查者将一手示、中、环指并拢,将指腹平放于桡动脉近腕关节处,触摸桡动脉的搏动, 并计算出每分钟搏动次数。正常成人脉搏为60~100次/min; 儿童约90次/min; 婴幼儿可达130次/min; 老年人较慢, 为55~60次/min。
2.常见的异常脉搏
(1)短绌脉:心房纤颤的患者脉律绝对不齐,强弱不等,脉率少于心率,称短绌脉。
(2)交替脉:是一种节律规则,而脉搏呈一强一弱交替改变的征象。提示心肌严重损害,为左心室衰竭的重要体征之一。
(3)奇脉: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见心血管检查部分。
(4)水冲脉: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见心血管检查部分。
(5)无脉:即脉搏消失。可见于严重休克及多发性大动脉炎等使某一部位的动脉闭塞。
(三)呼吸
1.呼吸的类型和参考值
正常男性和儿童以膈肌运动为主,形成腹式呼吸;女性以肋间肌运动为主,形成胸式呼吸。正常人静息状态时,呼吸频率为16~20次/分钟,呼吸与脉搏之比为1:4,新生儿呼吸约44次/min。
2.呼吸异常的表现及临床意义
(1)呼吸频率的改变
①呼吸过速:成年人呼吸每分钟超过24次时称为呼吸增快,常见于心肺疾病、贫血、发热(体温每增高1℃,呼吸每分钟可增加4次)和甲状腺功能亢进。
②呼吸过缓:呼吸每分钟少于12次时称为呼吸缓慢,可见于颅内高压、麻醉剂或镇静剂过量。
(2)呼吸深度的改变
呼吸浅快见于呼吸肌麻痹、严重鼓肠、腹水和肥胖等,以及肺部疾病,如肺炎、胸膜炎、胸腔积液和气胸等。呼吸深快见于剧烈运动、情绪激动或过度紧张时。当有严重的代谢性酸中毒时,出现深大而稍快的呼吸,可见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尿毒症时的酸中毒,这种深长的呼吸又称为Kussmaul呼吸。
(3)呼吸节律的改变
①潮式呼吸:是一种由浅慢逐渐变为深快,然后再由深快变为浅慢,继之呼吸暂停一段时间,再开始如下一次的周期呼吸。
②间停呼吸:表现为有规律呼吸几次后,突然停止一段时间,又开始呼吸,即周而复始的间停呼吸。
以上两种呼吸是由于呼吸中枢的兴奋性降低,使调节呼吸和反馈系统失常所致,均为病情危重信号。多发生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脑炎、脑膜炎、颅内压增高及某些中毒,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巴比妥中毒等。
③抑制性呼吸:当胸膜或胸部发生剧痛时,呼吸运动可短暂地突然受到遏止,或呈断续性的浅而快的呼吸,多见于干性胸膜炎、胸膜恶性肿瘤。
④叹气样呼吸:见于神经官能症、精神紧张或忧郁的人。
⑤完全不规则呼吸:是呼吸中枢衰竭的晚期,均为生命垂危征象。
(四)血压
1.血压的测量方法
(1)直接测量法:将特制导管经穿刺周围动脉,送人主动脉,导管末端经换能器显示出血压值。
(2)间接测量法:目前广泛采用的是袖带加压法。安静环境休息5~10mn,采取仰卧位或坐位,被测的上肢肘部应与心脏同一水平,袖带气囊部分对准肱动脉,缚紧,袖带下缘应距肘弯横纹上2~3cm。先于肘窝处触及肱动脉搏动,再将听诊器胸件置于肱动脉处,轻压勿重压。向袖袋内充气听肱动脉搏动消失后, 再将汞柱升高20~30mmHg, 然后缓慢放气, 听到第一声响时的汞柱值即为收缩压(注意平视),声音消失时的汞柱值即为舒张压。
生长发育的指标
发育正常与否,根据年龄、性别、智能和身高、体重、第二性征之间关系是否相称,头颅大小、颈、胸、腹、关节、四肢有无畸形来衡量,一般分发育正常与不正常两类:
1.发育正常胸围约等于身高的一半,两上肢平展的长度等于身高,坐高约等于下肢的长度。
长度..发育不正常一
一般与营养及内分泌功能障碍有关,如维生素D缺乏所致的佝偻病,
营养状态
(一)判定指标
是根据皮肤、毛发、皮下脂肪、肌肉的发育情况综合判断的。最简便而迅速的方法是查看皮下脂肪充实的程度。由于脂肪的分布存在个体差异,男女也各有不同,因此判断脂肪充实程度最方便、最适宜的部位是前臂的曲侧和上臂背侧下1/3。
(1)良好:精神饱满,皮肤色泽红润,皮下脂肪丰满,毛发润泽,肌肉坚实。
(2)不良:皮肤萎黄,干燥,弹性降低,皮下脂肪菲薄,毛发稀疏,肌肉无力。
(3)中等:介于以上二者之间。
(二)测量指标
1.身高和体重理想体重(kg)=身高(cm)-105,理想体重±10%范围内为正常。
2.体重指数(BMI)BMI=体重(kg) /身高(m) ²。正常范围为18.5~24。此方法消除了身高对体重的影响,但不能表明体脂含量。
(三)临床意义
营养不良多见于摄食不足、消化功能障碍、慢性消耗疾病,体重低于标准体重10%者称为消瘦,极度消瘦者称恶病质。体内脂肪过度积聚、体重增加,超过标准体重20%以上者为肥胖,与摄食过多、内分泌疾病、家族遗传等有关。
四、常见的异常面容与表情
1.急性面容表现为面色潮红、兴奋不安、鼻翼扇动。见于急性发热性疾病。
2.垂危面容表现为面色苍白、表情淡漠、眼眶凹陷。见于大出血、严重休克、脱水等。
3.二尖瓣面容面色晦暗,双颊紫红,口唇轻度发绀。见于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
4.伤寒面容表情淡漠,反应迟钝,呈无欲状,见于肠伤寒。
5.贫血面容面色枯槁、苍白、唇舌色浓、表情疲惫。见于各种贫血。
6.慢性面容面容枯槁、灰暗,眼窝凹陷、目光暗淡,表情抑郁,头发干枯无光泽。多见于消耗性疾病,如严重肺结核、肝硬化等。
7.肝病面容面部消瘦呈黯黄色,眼窝下陷,双目无神,额部、双颊有褐色色素沉着。见于慢性肝病。
8.肾病面容双睑、颜面水肿,面色苍白。见于慢性肾病。
9.甲状腺功能亢进面容眼裂增大,眼球突出、炯炯有光,有惊愕表情,兴奋、烦躁易怒。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10.黏液水肿面容面色苍黄、颜面水肿,睑厚面宽,表情淡漠,唇舌变厚,眉、发脱落,反应迟钝、动作缓慢。常见于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11.肢端肥大症面容头颅增大,面部变长,下颌增大向前伸,眉及两颧隆起,鼻及颏部肥大,口唇肥厚,牙缝增宽。见于肢端肥大症。
12.苦笑面容发作时牙关紧闭,面肌痉挛,呈一种特殊痛苦病态。见于破伤风。
13.满月面容面如满月,皮肤发红,常伴有痤疮和毛发增多。见于库欣综合征及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者。
14.面具面容面部呆板,无表情。见于帕金森病、脑炎等。
五、常见的体位、姿势与步态
(一)体位
1.自动体位患者可以自由活动而不受限制,见于正常人、轻症或疾病早期。
2.被动体位患者不能自己调整或变换肢体的位置,见于极度衰弱或意识丧失的患者。
3.强迫体位为了减轻疾病的痛苦,患者常被迫采取某种体位。
(1)强迫仰卧位:病人仰卧,双腿卷曲,借以减轻腹部肌肉的紧张,见于急性腹膜炎。
(2)强迫俯卧位:俯卧位可减轻脊背肌肉的紧张程度,常见于脊柱疾病。
(3)强迫侧卧位:有胸膜疾患的病人多卧向患侧,以减轻疼痛,并有利于健侧代偿呼吸。见于一侧胸膜炎和大量胸腔积液。
(4)强迫坐位(端坐呼吸):患者坐于床沿上,以两手置于膝盖或扶持床边,这种体位可使胸廓辅助呼吸及易于运动,使膈下降,肺换气量增加,而且下肢回心血量减少,可以减轻心脏负担。见于心肺功能不全的病人。
(5)强迫蹲位:患者往往在步行不远或其他活动的进程中,由于感到呼吸困难和心悸,而采取蹲踞体位或膝胸位以缓解症状,见于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
(6)辗转体位:病人腹痛时,辗转反侧,坐卧不安。见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肠绞痛等。
(7)角弓反张位:患者颈及脊背肌肉强直,以致头向后仰,胸腹前凸,背过伸,躯干呈弓形。见于破伤风及小儿脑膜炎。
(二)姿势与步态
健康人躯干端正,动作自如,步态稳健。四肢疾病患者因病变或疼痛而弯腰、弯背或跛行。
1.蹒跚步态走路时身体左右摇摆似鸭状步态。见于佝偻病、大骨节病、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及双侧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等。
2.醉酒步态行走时躯干重心不稳,步态紊乱呈醉酒状,不能直线走路。见于小脑疾患、酒精中毒者。
3.共济失调步态行走时将足高抬,骤然落下,双目向下注视,两脚间距较宽,闭目时摇晃不稳。见于脊髓病变。
4.慌张步态起步后小步急速行走,身体前倾的慌张步态。见于帕金森病患者。
5.跨阈步态患足下垂,行走时必须高抬患侧下肢。见于腓总神经麻痹。
6.剪刀式步态移步时,下肢内收过度,两腿交叉如剪刀状。见于脑性瘫痪及截瘫患者。
7.间歇性跛行行走时突发下肢酸痛,软弱无力,休息后能继续走动。见于动脉硬化、高血压患者。